第266章 反社會人格 (第2/2頁)
愛喫糯香藕餅的林妹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郭教授繼續說道:“高度攻擊性:反社會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已衆所周知,然而卻有一些並無攻擊行爲。Cleckley(1941)區分病態人格爲兩類,一類爲衝動-攻擊型,一類爲社會退縮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發現15歲以前有暴力行爲的人到成年較之那些15歲以前無此類行爲者易於發生暴力。他們將反社會人格分爲具有攻擊型行爲和不具有者兩類,前一類具有終生髮生身體暴力的傾向。
無羞慚感:認爲此類人無羞慚感,缺乏與焦慮相關的自主神經反應(包括皮膚直流電反應)。James等(1983)對反社會人格和非人格障礙者各524人進行焦慮和抑鬱的觀察,結果發現25%的反社會人格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鬱,其發生率與對照組並無顯着區別。James等稱謂那些伴有焦慮和抑鬱的反社會人格爲“心緒惡劣性精神病態”,這類人與不伴焦慮的反社會人格患者比較,表現智力功能困難、存在自殺觀念、易於激惹、伴發其他神經症特點,住院時間長,對治療反應不良。他們認爲伴發焦慮和抑鬱的精神病態可能代表一種特殊的綜合徵。Blackburn建議將精神病態分爲焦慮和非焦慮兩型,前者爲繼發性人格改變;後者爲原發性精神病態,相當於(1948)的真性精神病態。
行爲無計劃性:精神病態患者的行爲大多受偶然動機、情緒衝動、或本能願望所驅使,缺乏計劃性或預謀。Arieti(1967)區分精神病態爲單純型和複雜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單純型的反社會行爲一般缺乏預謀,而複雜型精神病態患者往往在事情發生前有計劃,而且可以達到行爲的目的。因此單憑計劃性有無而確定攻擊行爲的性質是不適當的。
社會適應不良:ICD-10(1992)認爲反社會人格障礙常因其行爲與公認的社會規範有顯着背離而引人注目。適應不良是精神病態患者的重要特徵。由於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從經驗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種持久和牢固的適應不良行爲的模式。然而,一些學者曾提出適應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創造性精神病態狀態,而且舉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發揮創造力,但2例彼此之間甚少共同之處。
它發病的原因是,父母養育方式不僅與父母自身文化、經濟情況等有關,還與另一方的情況,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狀況息息相關。這進一步證實了家庭微環境複雜而微妙地影響着成員間的行爲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環境,父母正性的養育方式對極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來說,意義無疑更加突出。
發病機制: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羣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通常在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方面具有異常的行爲模式。常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歲以前就出現品行問題,並長期持續發展至成年或終生。近年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遺傳學因素在犯罪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已發現人格障礙與某些基因的多態性或基因突變存在關聯。但人的行爲改變絕非單一基因變異所致,重視環境因素,尤其是個體早期成長生活的家庭環境,對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羣的防治尤具積極意義。
所以遇到這種人最好就遠離他們,因爲你不知道下一步他會做出些什麼來。”
喜歡犯罪心理請大家收藏:<a href="http://www.xiakezw.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xiakezw.com</a>犯罪心理【俠客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