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牛奶鮮果飲 (第6/23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不純扯淡嗎?讓宰相或家臣攝政三年,繼承人怕不是大部分時候奪權都要伴隨着鮮血,白白造成社會動盪。
看看那些繼位前沒及冠的諸侯在親政後所做的大清洗,前車之鑑就在那呢。
不過朱襄也能理解爲何儒家會這麼說,因爲儒家的治國理念就是君王垂拱而治。
儒家清楚地看到國家的興旺衰敗現在都繫於國君一人身上,所以要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讓國君“大公無私”。
人性之私難以避免,那麼不如讓士大夫執政,國君“垂拱而治”。這樣國家不會因爲國君之私而出現問題;而執政的士大夫如果出現問題,國君可以隨時換掉他們。
在儒家理想化的這一套治國體系中,國君不需要多賢明,只需要能識人,或者國家制定一套能夠識人的選拔體系,就能達到長治久安。
法家其實也有類似的思想,區別只是儒家想用道德來約束君王,法家想用律令來約束君王。
華國古代所有先賢的理想治國理念,基本都是以約束君王權力的方式,來限制君王的私心對國家的破壞。
只是他們理想都不符合現實,或者說,太超前了。所以能被國君接受的法家或儒家,都進行了適應時代的更改。
在如今的經濟文化發展階段,恰恰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秦國正是因爲比六國更加集權,才能走到如今霸主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