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姜小沫憋寶上 (第1/7頁)
天下霸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四合與秉合兩大鍋伙在陳家溝子魚市上一場混戰,直打得天昏地暗、血肉橫飛。姜小沫三刀捅死了闞二德子,殺人可不是宰雞,下手之時唯恐不狠,如今人也殺了,仇也報了,這口惡氣也出了,他才覺得雙手直哆嗦,又看官兵來了,自知大事不好,趁着亂子,跟條泥鰍一樣鑽進衚衕溜了。跑到一半發覺自己身上臉上全是血,撞上巡街的肯定會被人拿住。九河下梢的老百姓都喫挑水,家家戶戶門口放着大水缸。他顧不上天冷,扎進路邊一口大水缸,匆匆洗去血跡。姜小沫自己也明白,刀傷人命非同小可,天津城是不能待了,他又沒離開過這一畝三分地,也不知該去哪裏避禍,只想着逃得越遠越好。
姜小沫撒腳如飛,跑到一片荒窪野地,扭頭看不見天津城了,這才稍稍放心,雙膝跪地,望着爹孃墳頭的方向磕了四個響頭,爬起身來繼續逃命。他自己也說不清怎麼尋思的,鬼使神差一般,奔着西北便走。途中看見幾個倒臥,都是破衣爛衫的乞丐。災荒不斷的年頭,遍地是路倒,他也見得多了。只不過其中一個死人胳膊肘底下,壓着一副三岔板。以前有這麼一路打三岔板的叫花子,向人行乞的時候,並不求爺爺告奶奶,不要殘湯剩飯,至少得要下一枚銅錢。三岔板又叫“撒垃雞”,二尺多長的兩塊窄竹片子,上鑲鐵釘、銅鈸,加上一塊窄長如鋸齒的竹板,敲敲打打且說且唱,說什麼唱什麼並無一定之規,蓮花落、秧歌柳子、小曲小調,會哪個來哪個,挨家挨戶地討要,相當於半個賣藝的。姜小沫是門裏出身,認得這個玩意兒,拾起三岔板,對乞丐拜了幾拜:“大爺您駕鶴西去,再也用不上這個板子,我可就拿着了。”他又撿個粗瓷破碗,拿根樹枝子當打狗棒,憑着以前跟爹孃學過幾句數來寶、蓮花落,逢村過店就打着三岔板唱上兩句。這小子有個機靈勁兒,知道見着大嬸子不能喊老太太,見着有錢的得喊大爺,不能喊大叔,趕上心好的,多少能捨給他一口殘羹冷飯。這一路之上他少說話、勤磕頭,討來乾糧大餅子捨不得全喫了,放到袋子裏存着,餓急了才啃上一口。爲了這口吃的,他也幹過搶切糕、抓餡餅的勾當,沒少捱打捱罵,還險些讓狗咬死。以往那個年頭,鄉下養狗無非爲了看家護院,全是惡狗不說,還特別勢利,看來人穿戴齊整,它就躲着你,衝你搖尾巴;如果說來了要飯的,必然追在屁股後頭撒着狠地咬,叼住了就不撒嘴,恨不能咬死你,真應了那句話——不要飯不知道狗狠,所以要飯的手上都得有一根打狗棍子。
由打天津城出來的時候,天氣就已經轉涼了,挨餓受凍走了一天又一天,姜小沫竟不知不覺走到了張家口,再往前就是塞外了。此時他臉上的泥比銅錢還厚,手上凍得裂口子,脖子上全是皴,髮辮也擀氈了,滿腦袋蝨子,身上的棉襖破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窟窿,幾乎變成了漁網,讓風一打比小刀子拉還疼。姜小沫想起他爹姜十五說過,口北是銜接蒙、晉、京師的要地,貿易興盛,商賈雲集,跑江湖賣藝的極多,生意好做,掙口飯喫不難。眼瞅着天氣越來越冷,他不可能再去別的地方了,便在周圍轉了一圈。
秋末冬初,正是販賣牲口、皮毛、藥材的旺季。城門外的官道上,駱駝隊、馬隊往來不絕。牆根底下支着一排排的貨架子,擺滿了土特產,還有賣大餅、黃糕、火燒、糊糊面、糖麻葉之類的小喫攤子,“騰騰”地冒着熱氣。空場上圈着一欄欄的驢馬牲口,南來北往的牲口販子不顧張風喝冷,三三兩兩地湊在集市上討價還價。沒有用嘴的,買賣雙方袖裏吞金、拿手捏價,俗稱“捏噶兒”。相距驢馬市不遠另有一片空場,很多跑江湖的在那邊賣藝。賣藝的分文武場,文場不能挨着文場,武場不能挨着武場,免得搶生意。武場上有吞寶劍、舉石鎖、崩鐵鏈、耍大刀之類的把式。文場上有唱大鼓梆子戲的,有打快板演雙簧的,還有草原上來的琴書藝人,手持馬頭琴自拉自唱,唱詞多是自編的。
姜小沫拿眼一瞄就明白了,驢馬市上的商販雖多,卻忙於做買做賣,要飯的過去攪了買賣,那不是故意找打嗎?雜耍場子上的人也不少,可都是來看玩意兒的,十之八九帶着零錢,卻有道是“善財難捨”,有錢還留着解悶兒呢,捨不得給窮人。賣藝的掙一天花一天,誰也沒有閒錢打發要飯的,想要飯得往堡子裏走。
滿清入關時的“八大皇商”,在堡子裏蓋起一座座深宅大院,十幾條大街縱橫交錯,街面上的飯莊子、老酒館、綢緞莊、車馬店、藥房、當鋪、刀剪鋪……一家挨着一家,不過姜小沫不敢往那邊走,因爲他爹孃是跑江湖賣藝的。以前的江湖人背井離鄉衝州撞府,喫着破梨爛棗大碗茶,跑遍了三山四碼頭,他自己也在花子堆兒裏混過,對丐幫的規矩一清二楚。正所謂“討飯花子結成夥,大羅金仙不敢惹”。舊時西北路的丐幫分成“裏家門”和“鎖家門”,拜着不同的祖師爺,有道是“裏家門走遍天下,鎖家門獨佔一方”。裏家門是遊走各地的流動乞丐,鎖家門則固定在一個地區乞討。用丐幫的市語來說,乞丐佔據的固定地盤叫“討喫窯”,大幫主稱爲“鞭杆子”,據說是當初老皇爺親賜了一根牛皮鞭子來替代打狗棍,鎖家門的花子頭世代相傳,每年還要交由當地的官府驗鞭,驗完了加蓋官印。這根鞭子象徵着花子頭的權勢,打死人不用償命。鞭杆子往下還有充當軍師的“落子頭”、打頭陣的“幫落子”、編唱詞的“相府”、舍皮肉的“扇子”、豁命的“破頭”等等,可謂等級分明、規矩森嚴。鎖家門的乞丐不只討飯,街面上的糞便髒土,全由他們清理,捎帶着抬埋路倒,扒下死人衣服,洗掉血跡泥污,賣給估衣鋪子。最有油水的是“蹲門子”,哪家有紅白喜壽,得提前給夠了他們錢,到時候派幾個叫花子守在路口,蹲到主家看不着的地方,攔擋外來的饑民乞丐。主家認頭掏錢,買的就是這份清靜。鎖家門的鞭杆子在討喫窯中說一不二,當地商戶按月給他交銀子,否則難求安穩,包括八大皇商在內,很多有錢有勢的大財主、買賣商號的大老闆,甚至當官的遇上急難之事,也得求鞭杆子幫忙。
姜小沫來到口北,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不過他鼻子底下有嘴,在城外驢馬市打聽了一圈,便從一個老叫花子口中得知,口北鎖家門盤踞在祭風臺二鬼廟,周邊有不少亂葬崗子和舊磚窯。所謂二鬼,其一指衣衫襤褸討飯行乞的活鬼,其二指扔在亂葬崗喂野狗的死鬼。乞丐們成羣結夥聚集在二鬼廟附近的破磚窯和墳窟窿中,白天出去乞討,晚上把討來的喫喝混在一起,點燃柴草,用大鍋熬成雜和菜。爲首的鞭杆子人稱“大羅羅密”,是個全身膿瘡的大胖子,坐着躺着一邊高。還長了一對陰陽眼,兩隻眼一個大一個小,大的盯着活鬼,小的盯着死鬼。手持掩身棒子,身穿團龍褂子,捧個破砂鍋子,統轄三十六個討喫窯,比察哈爾督統管的地盤還大,官府管不了的全歸他管。手下那些個叫花子,不乏負案在逃的賊寇、殺人越貨的強盜。到了這個地頭上,皇上的二大爺和閻王的小舅子都沒他好使。他這個花子頭兒,甚至放債借糧。放債是驢打滾的蹦蹦利,放一百還二百;借糧二八扣,借八斗頂一石,還一石頂八斗,借出去發黴的陳糧,還給他得是頭等的好糧。流民乞丐來到口北,在驢馬市討飯不要緊,但是不能進城門,城裏頭那一大片,全是鎖家門的討喫窯,外來的乞丐想在城中奪食,那不是活膩了找死嗎?
驢馬市白天人多,天一擦黑即散,周圍的幾家小飯鋪也只賣晌午飯。外來的裏家門乞丐,大多裹挾在逃難的災民當中,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有人爲了討得一口半口的喫食,不惜割掉半張臉,或是截去一條胳膊兩條腿,在地上爬來爬去,磕着頭乞討,用花子們的行話叫“披街”;也有耍蛇的花子,揹着蛇籠,裏面塞着三條腿的癩蛤蟆、四個爪的蛇舅母、貓崽子大小的老耗子,手上擺弄着一條一尺來長的花蛇,在衆人眼前亂晃,這一路稱爲“扯溜兒”;也不乏“拍花”的人販子,江湖上稱之爲“喫腥飯的”,借討飯掩人耳目,東邊偷個小閨女,西邊搶個小小子,專幹拐賣人口的勾當。
姜小沫幹不來這幾樣,砍胳膊剁腿嫌疼,耍耗子耍蛇怕咬着。他流落江湖多時,知道缺爹少娘得受多大罪,拍花子之類缺德帶冒煙的勾當打死他也不肯做。去驢馬市當個碎催也不行,人生地不熟的,插不進去腳不說,他又是在天津衛一彈弓子打翻了馬車,才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瞅見馬勾心思。不過口北是繁華之地,做買做賣的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怎麼着不能混上一口飽飯?想當年他爹孃姜十五和大鴨梨,不就是憑着鼻子底下一張嘴,風裏來雨裏去的跑江湖掙飯喫嗎?他從小耳濡目染,縱使唱不了成本大套的,對付口吃喝也該不難。
江湖上管唱鼓書叫“使長傢伙的”,因爲弦子脖兒長,說評書用的醒木短,稱爲“使短傢伙的”。無論是長是短,好歹得有個傢伙,正所謂“穿衣喫飯看傢伙”,他姜小沫卻一概沒有,路上撿的三岔板早讓他敲爛了。那麼大個活人也不能讓尿憋死,乾脆兩個手攥着十個指甲蓋子,晃着這幾十斤肉,在雜耍場子找了塊不礙事的地方一戳,瞅見一來一往人不少了,嘴裏哼個過門兒,撿兩塊磚頭拍着板眼,當場來了一段《羅成算卦》。唱詞不算長,但是廣爲流傳,各門各派使活的路子也不同,京東、西河、墜子、琴書、太平歌詞,還有野臺子戲的對唱,故事抓人,詞句也妙,拿這個小段當作撂地賣藝開場的“門柳”,那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