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九死十三災下 (第1/6頁)
天下霸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過去有句老話“喫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居家過日子的誰家沒個算計?掙仨花倆存一個,多少得給自己留個後手。不單老百姓,朝廷也不例外,國庫裏沒了錢糧,皇上照樣抖摟手兒。不過也有不存錢的。好比說吧,拉車的不用存錢,手頭的錢花沒了,拉着車出去轉悠一圈,遇上兩三位坐車的僱主,就掙下一天的喫喝了。還有那麼一路人,江裏來湖裏去,走南闖北、穿街過巷,在大街上平地摳餅、對面拿賊,舊時稱之爲“江湖藝人”,這路人更不用存錢。拿他們自己的話說,這叫“生意錢,當天完”,講究掙多少花多少,從沒動過存錢的念頭。
比如在天津城南門口算卦說書的崔道爺,一輩子窮困潦倒,三天兩頭喝西北風充飢,肚皮都快趕上風匣子了。他可不是掙不着錢,老時年間敢在路邊畫鍋撂地的,多少你得有點兒本事,行走江湖的能人個個是“出門不把乾糧帶,萬里不爲喫喝愁”。崔老道憑着巧舌如簧、能言善辯,推着小木頭車算卦相面、批八字開殃榜,竟也養活了一家子好幾口人。可自打入了民國,相信這一套的越來越少,生意一天比一天難做。好在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機緣巧合、歪打誤撞之下,崔道爺在南門口說上了野書,憑着自身的離奇遭遇,東拼西湊、生拉硬拽,捏咕出一套《四神鬥三妖》,真可以說是另闢蹊徑、出奇制勝,一把揪住了老少爺們兒的耳朵根子。卻因摻湯兌水、惜墨藏奸,在地道外的書場子結結實實捱了一頓臭揍。不知是給打怕了,還是給打明白了,再出來說野書,他可不敢胡謅白咧了,縱然鋪綱鋪得多了點兒,閒七雜八的話作料、外插花也沒少往裏摻和,好歹是規規矩矩按着書道子往下蹚,一天拴一個釦子,不時來幾個“砸掛”,拿本地的新鮮事兒抓個哏,跟聽書的熟客開個小玩笑,那生意差得了嗎?到點兒散了場,大把大把的銅子兒往懷裏一揣,回到家見了老的小的脾氣都見漲。但是跟那些江湖藝人一樣,崔老道也是“黃鼠狼子趕大集——全身上下一身皮”,過慣了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根本不懂得什麼叫“精打細算、細水長流”。加之這輩子福薄命淺,腰裏的錢沒富餘過,否則準走背字兒。他倒想通了,已舊已舊了,乾脆破罐子破摔,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窮日子富過,不花隔夜的銅子兒!刨去颳風下雨,或是頭疼腦熱鬧肚子,不能出去說書算卦,一家子喫喝的賒欠,以及躲不掉的房租、地頭錢,只要是剩下錢了,一概喫光花淨!
天底下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沒個傳授?唱戲的、唱鼓曲的、說書的、說相聲的、變戲法的、算卦的、賣野藥的、趕廟會的、賣十三香的,還有賣剪刀的、賣梳篦的,都得拜師學藝。就連逛窯子捏果,也講究個師父帶徒弟,出哪門進哪門,怎麼喫花酒、怎麼打茶圍、怎麼掛衣、怎麼鋪堂,還有其中的術語行話、規矩套子,都得跟老色鬼們一點點學,學會了下次纔敢一個人去。所以說花錢也講究術業有專攻,各有各的門道。比方說這位喜歡捯飭,有了錢肯定得置辦幾身出門的行頭。以前窮人才穿短衣裳,講究的必須是瑞蚨祥的長衫馬褂、內聯升的緞子面兒布鞋,夏天戴盛錫福的巴拿馬草帽,冬天換上海龍皮帽子,鼻樑子上架着亨得利的茶葉色兒水晶眼鏡,手裏頭拎一根紫檀木的文明棍兒——正經牛毛紋的金星小葉檀,銅箍象牙頭,滿鑲玉石。穿戴齊整了,邁着四六步,大街小巷一通溜達,引得大姑娘小媳婦兒紛紛側目,心裏頭邊那叫一個美!
再比方說那位喜歡聽戲,有了錢就得捧角兒。過去的藝人之間有這麼句話叫“北京學藝、天津走紅、上海賺包銀”。想要揚名立萬兒、萬衆風靡,非得過天津衛這一關不可。各大戲園子輪番着來好角兒,價碼也是比着往上要,一張馬連良馬老闆的頭排戲票,能頂十袋子白麪!但是真正喜歡聽戲的,不喫不喝不睡覺也得看去,凌晨兩點半,拎着馬紮披着棉被,坐到園子門口排大隊,就爲了給馬老闆叫個碰頭好兒!名角兒來到天津衛演出,還得請真懂戲的票友、戲迷下館子,幫自己說戲、出主意、想點子、挑毛病,否則就容易疊鍋,上了臺剛一開腔,就得讓底下的人給“嗵”下去。戲迷能混到名角兒的酒席宴上,哪一個不是拿錢堆出來的?
提籠架鳥也是一樂兒,有人好養畫眉、百靈、靛頦、繡眼、黃雀,這都是聽叫的鳥,每天一早拎着籠子去河邊野地,行話叫“衝”,讓鳥醒醒盹兒、換換氣兒,才能叫出多少“口兒”來。玩花鳥魚蟲必須得到鳥市“選才、求將”,野地裏撞不上值錢的鳥。這可沒有白撿的,一隻好鳥不比一頭牲口便宜。養鳥的傢伙說道更多,講究什麼鳥進什麼籠子,多少根籠條、多少根跳槓,什麼樣的鉤子、什麼樣的蓋板,哪位名家畫的食罐水罐……這全是在論的。一整套配齊了,大拇指挑着扳指,二拇指拎上籠子,出去一溜纔算露臉。除此之外,還有喜歡馴鳥兒的,諸如蠟嘴、老西兒之類,配上雕花的槓子、純銀的脖鎖兒,還有“叨旗兒”的盒子、“打蛋兒”的絨球兒……沒有一樣不花錢的。也有喜好冬蟲兒的,數九寒天懷揣蟈蟈、油葫蘆,在茶館裏一坐一上午,蟈蟈聽“酣兒”、油葫蘆聽“悠兒”,“酣兒”得打滿了葫蘆、“悠兒”得夠多少道。至於養蟲的器具,花樣可就更多了。總而言之,一旦說入了這個坑,有多少錢也不夠往裏填的。除此之外,酒膩子混二葷鋪大酒缸、得意水中的泡澡堂子、嗜賭如命的進寶局子、貪花戀色的鑽暗門子、不抽不行的去大煙館……九河下梢水旱碼頭,可有的是花錢道兒!
咱說了這麼多,崔道爺是全不好興,偏偏佔個口腹之慾,說通俗一點兒就是“嘴饞”,虧什麼也不能虧了嘴,他還得美其名曰“拿嘴掙的錢,我還得給嘴花了,要不然對不起咱這張嘴”!只要說置下“杵頭子”了,應時當令的什麼好喫喫什麼。頭號的大螃蟹、二寸厚的鰨目魚、半尺長的對蝦、胳膊粗的海蔘,尋常老百姓逢年過節也捨不得喫,他是三天兩頭往家招呼。光喫不行,他還得顯擺顯擺。崔道爺住在南小道子衚衕的一個大雜院裏,家家戶戶都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爐竈只能擱在門口。別人家貼餅子熬白菜,頂多抓把粉條子,如果說再切上一個半個的鹹鴨子兒,那就算開葷了。您再看崔老道,大鍋蒸海螃蟹,提前切得了姜蒜末兒放到碗中,倒上獨流鎮的陳醋,還有老天津衛說的“清醬”,也就是醬油,再拿筷子蘸着香油淋幾滴答,不緊不慢地和弄勻了三合油,一邊嘬着筷子頭兒,一邊蹲在竈臺前等着。螃蟹熟了,他且不急着往外拾呢!先揭開鍋蓋讓香味兒飄滿了整條衚衕,最好再引來幾個“看嘴”的小孩兒,這纔不緊不慢往大碗裏撿螃蟹。頂蓋肥的團臍海螃蟹,一個足有一斤多,蒸得了又紅又亮,黃兒都往外擠,一掀開準是滿滿當當的雙層蓋兒。孩子們饞得流着哈喇子、抹着眼淚兒跑回家跟大人學舌去,他才心滿意足地端進屋裏連喫帶喝,吧唧嘴的響動如同山呼海嘯,隔着半條衚衕都能聽見!
不只在家喫,大飯莊子小飯館子他也沒少去。所謂“飽吹餓唱”,說書的也是如此,喫飽了吸不上丹田之氣,嘴頭子就不跟勁,加上他喫東西口兒還重,不論葷素,沒蒜張不開嘴,喫完了口沫橫飛這麼一說,燻得頭三排聽書的臉兒都綠了,不罵八輩祖宗已經對得起他了,誰還給他掏錢啊?崔老道喫過這個虧,後來他也學乖了,天天早上起來,先用上等的“衛生牙粉”仔仔細細刷一遍牙,再嚼上幾片頭天沏剩下的茶葉,這都是爲了去味兒的。也不敢喫早點,因爲豆腐腦裏也有蒜汁兒韭菜花,少了這個味兒還不對。餓着肚子出門撂地,一口氣說到晌午飯前後,拴個釦子收了卦攤兒,推着小車到處走,哪兒熱鬧去哪兒逛,今天這個“樓”、明天那個“成”,進去先問夥計,後廚什麼肉鮮亮、什麼菜水靈?再指名道姓點哪位大師傅炒哪道菜,一會兒汁寬着點兒、一會兒芡薄着點兒,不夠他窮講究的。喫飽喝足了給家裏人端倆現成的回去,半路上捎帶腳再把晚上的酒菜買出來,當天的進項也就沒了,到此心裏纔算踏實。
過慣了掙多少喫多少的日子,崔道爺是“上午餓肚子,下午坐轎子”,一天的生意也不敢耽誤。怎知說完了《竇佔龍憋寶:九死十三災》,他一連十幾天沒露面,可把追着聽《四神鬥三妖》的書迷急壞了。大家夥兒直犯嘀咕:《竇佔龍憋寶》雖然告一段落了,《四神鬥三妖》可還沒完呢!崔道爺拴了個天大的扣子,人怎麼不來了呢?麻子不叫麻子——他坑人啊!是不是跟那些個跑江湖的一樣,說到一半換地方了?或是肚囊空了,又躲到什麼地方“纂蔓子”去了?
咱把話說回來,再鉤人腮幫子的評書,也僅僅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聽了解悶兒,不聽也不耽誤正事,不能說沒了他崔老道,別人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只不過天津衛撂地說野書的多了,爲什麼單單崔老道的《四神鬥三妖》最抓魂兒?歸根結底還是玩意兒出奇,不聽個下回分解,真如同千百隻小手兒在心窩子裏抓撓。雖不耽誤過日子,但是喫也喫不踏實、睡也睡不安穩,甭管南門口如何熱鬧,看不見說書算卦的崔老道,總覺着跟少了點兒什麼似的。
崔道爺不出來不要緊,地道外蔡記書場的老闆蔡九爺可又有書說了,撒出去傳單“浮子”,掛上水牌子,接着講《活埋崔老道》,號稱津門實事。倒不是真挖個坑將崔老道埋了,而是專刨崔老道的活,這一次就講他爲什麼不出來說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