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桂仁八卦:在昨日的文章裏提到了蚊香,結果親們提出質疑,偶那個狂汗哪!但心裏還是非常高興的,因爲大家真的是有在注意偶的文。其實這個東東在寫之前偶也猶豫過,查過些資料,但沒有肯定的答覆,就現將考證內容以饗大家,歡迎指正。
蚊子是偶非常討厭的東東,跟蠅蠅和小強一樣讓人防不勝防,宋代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衆,惟小難防毒”;讓人感喟“燻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憤怒。
一、蚊香是怎麼來的: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爲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或“?祀”。
二、蚊香是何時發明的: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香,因爲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爲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燻的辦法驅蚊。
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