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零部件精度的提高是有極限的,精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每提升一點,要付出的成本都會呈幾何級數上升。所謂工匠精神的背後,其實就是成本的無限堆積,而這些成本都是要由用戶來承擔的。
藉助於系統優化的技術,臨機集團可以用精度稍遜的零部件,組合出高精度的機牀,這就大大地節約了成本。這樣一來,機牀企業的競爭就由不斷追求零部件的高精度,轉向了尋求機牀設計的優化,而後者拼的是理論水平以及數據支撐。
理論方面,中外各有所長,也沒法說誰更強一點。但在數據支撐這方面,中國機牀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就是西方同行所不具備的,而且也是它們無法超越的。
數據來自於生產實踐,中國有幾百萬臺機牀,日復一日地運轉,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出以TB爲單位計算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機牀優化設計的基礎。西方機牀企業就算擁有再多的理論模型,沒有數據支撐也是枉然。
機牀系統化設計的第二個層次,則是工廠級別的機牀組合優化。生產一種產品要經歷許多個工序,每個工序要使用不同的機牀,所以一家工廠裏的機牀種類是很多的。
傳統的工廠裏,機牀來自於不同的供應商,工人也有涇渭分明的工種劃分,開車牀的是車工,開銑牀的是銑工,各幹各的活,哪道工序出了問題,後續的工序就只能眼睜睜看着,插不上手。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能製造的概念。一線操作工的數量不斷減少,有些企業甚至出現了所謂“無燈車間”,整條生產線上的所有設備都是通過自動化裝置聯接在一起的,一道生產指令就能夠完成所有工序的操作。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求生產線上的機牀要符合統一的標準。
工廠級別的機牀組合優化,包括機牀設計的標準化,還有前後工序機牀之間的協調配合,此外,還要考慮容錯和冗餘的因素。在一條生產線上,如果有一臺機牀發生了故障,後面的工序就無法進行。容錯設計就是要在有機牀出現故障的情況下,智能化地繞開故障點,避免生產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