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4
《使女》雖然是未來小說,其主題卻是現實和多樣的。它描寫了專制政權對人的迫害和對人性的扼殺,同時也觸及到現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其他問題:如社會環境問題和污染問題等。除了主題的現實性和多樣化,《使女》在寫作手法上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敘,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彷彿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該未來小說的真實感和可企及性。
2.直接引用《聖經》原文。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裏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爲,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3.製造懸念。懸念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公房間櫃子裏那行神祕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公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棱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重複手法的運用。重複作爲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爲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爲題的竟高達七篇!重複使用“夜”爲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裏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跨學科特點。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響學、網絡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詞彙創新。在詞彙應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爲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的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 電 子 信 用 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 電 腦 查 驗 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 電 子 賬 戶);Computalk=(computer+talk 電 腦 對 講 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 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 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 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儘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膽的想像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