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巴黎,十歲時父母雙亡,由他的叔叔接回英國撫養,在寄宿學校里長大,少年時的生活非常陰鬱和悽苦。他先在坎特伯雷讀書,後來又到德國海德堡求學。一八九二年他進倫敦托馬斯醫院學習,兩年後參加實習,但是從未開業。一八九七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從此便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先在法國紅十字會服務,後來在英國情報部門工作。一九三○年以後,他定居法國南部的海濱勝地裏維埃拉。在這段時間裏,毛姆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作。一九四八年後他開始撰寫回憶錄及評論文章。鑑於他在文學創作中取得的成功,五十年代牛津大學曾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英國女王也授予他“騎士”稱號。毛姆於一九六五年病逝,終年九十一歲。
毛姆在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寫作,但是他的主要創作活動時期是在二十世紀的開頭四十多年。他先寫小說,但是早期作品並沒有引起熱烈的反響,於是轉而創作戲劇,從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三年,他一共寫了近三十個劇本。一時間成爲當時英國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他的劇作大都情節緊湊,對話生動,可是內容和深度均不及他的小說創作。毛姆一生創作了《塵網》、《月亮與六便士》、《尋歡作樂》、《刀鋒》四部主要長篇小說及一百多篇短篇小說。雖然他不無自嘲地認爲他只是個“較爲出色的二流作家”,但他卻是二十世紀英國文學界爲數不多的一個雅俗共賞的作家。在他一生的經歷中,法國文化、海外遊歷和學醫生涯這三件事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他推崇法國文化,師從法國自然主義作家特別是莫泊桑的寫作技巧,總是冷靜地通過情節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並且對他們作出含蓄而又深刻的褒貶。廣泛的海外遊歷又大大豐富了他的寫作素材,而爲時不久的學醫生涯又教會了他以臨牀解剖的方式超然地剖析人生和社會。毛姆對於文學的社會批判職能並不大感興趣。他認爲作家在小說和戲劇中不應該灌輸自己的思想。藝術的目的在於娛樂,文學如果不能爲人提供娛樂,便不是真正的藝術。因此毛姆寫作時所關心的不是內容的深化,而是情節的衝突。他聲稱他的基本題材是“人與人關係中的個人戲劇”,這種戲劇性在他看來是文學爲讀者提供娛樂所必需的。另一方面,毛姆強調作家應寫自己的親身感受,他從不試圖去寫他自己所不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每個有理智的作家都寫自己的生活環境,除此以外他還能寫些什麼而不失其權威性呢?”他主張故事要有完整性、連貫性和一致性,而且要求自己的作品在語言上必須以明晰、樸素與和諧爲目標。因而毛姆的小說都有故事曲折生動、文字明淨流暢的特點,這使毛姆不僅在英語世界裏,而且通過翻譯在其他語言世界裏都長期擁有大批熱情的讀者。
《尋歡作樂》又名《家醜》,寫於一九三○年,是毛姆個人最爲喜愛的作品。“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一語,出自莎士比亞所作《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場託比的一句臺詞:“你以爲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小說四個主要人物中的三個都是職業作家。其中德里菲爾德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位著名作家,已在不久前離開人世;阿爾羅伊·基爾是當時的一位流行作家;故事的敘述者阿申登則是一位比較嚴肅的作家。小說的全部情節主要以回憶的方式由阿申登娓娓道來。阿爾羅伊·基爾受到德里菲爾德遺孀的委託,準備爲故世的老作家撰寫傳記,於是他便向自幼結識德里菲爾德的阿申登收集材料。阿申登陸陸續續地向讀者介紹了德里菲爾德與他前妻早年的種種逸聞瑣事。原來德里菲爾德的頭一個妻子羅西年輕的時候身份低微,當過酒店的女招待;後來她擺脫了這種處境,嫁給了熱情真摯的德里菲爾德,但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她早年的情人喬治。數年後,儘管德里菲爾德已漸漸蜚聲文壇,可是他們夫妻間卻始終貌合神離,以致羅西后來終於和喬治一同私奔前往美國。德里菲爾德其後雖然再度結婚,但始終舊情難忘,常去酒店借酒澆愁,最後抑鬱以終。故事的敘述者阿申登把這一段往事講得有聲有色,十分精彩。
毛姆從不諱言他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的,只是都經過他的藝術加工。在《尋歡作樂》中,故事的敘述者阿申登的原型實際上就是毛姆自己。毛姆曾經在白馬廄(書中改作黑馬廄)小鎮上度過他的少年時光,他的叔叔亨利當時就是鎮上的牧師,那時他結識了一個在鎮上落戶的作家。此人雖沒有什麼名氣,但卻是毛姆接觸到的第一個作家,對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個作家後來爲了躲債而舉家趁着黑夜逃跑的事在鎮上引起了很大的騷動;其人其事日後就成了愛德華·德里菲爾德的雛形。阿爾羅伊·基爾則脫胎於毛姆的同輩作家休·沃爾波爾。至於羅西的形象,則是根據作者青年時代的戀人而塑造的。毛姆青年時期曾同一個美貌女子有過一段姻緣,後來雖然中斷,但毛姆多年後一直未能忘懷。《尋歡作樂》寫成時她已去世。這本小說中的角色雖然各有原型,但主要情節卻都是虛構的。
《尋歡作樂》出版後,不少評論家指責毛姆在書中用愛德華·德里菲爾德這個人物影射此前不久去世的托馬斯·哈代。毛姆否認了這一點。他說他筆下的德里菲爾德與現實生活中的哈代唯一的共同之處只是兩個人都出身卑微,都曾先後有過兩個妻子而已。其實究竟是不是影射哈代這一點並不怎麼重要。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原型總來自現實生活,可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書中的人物與最初給作者提示及啓發的那個人物原型往往已經沒有多少共同之處。正如毛姆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哪個作家都不能憑空創造出一個人物。他必須有一個原型作爲起點,隨後他的想象力就開始發揮作用。他把這個人物逐步塑造成形,東一處西一處添上一個他的原型所沒有的特徵。等他完成以後,他展示在讀者眼前的那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與最初給他啓發的那個人已無多少相似之處。只有這樣,一個小說家才能賦予他所塑造的人物那種既可信又有說服力的真實性和強度。”
《尋歡作樂》一書通過對“文壇泰斗”德里菲爾德及其周圍種種人物的描寫揭示了當時英國文學界的種種光怪陸離、可笑可鄙的現象。讀者可以從毛姆筆下的作家德里菲爾德從卑微到顯赫的一生和市儈文人阿爾羅伊·基爾的形象中看到世態的炎涼和某些文人墨客的虛僞、圓滑,但毛姆更加着意刻畫的是書中的女主角羅西。羅西是一個性格頗爲複雜的女性,她原是一個酒店的女招待,她從不隱晦自己的低微出身,舉止之間毫無矯揉造作的習氣,與僞善世故的德里菲爾德的第二個妻子和巴頓·特拉福德太太之流形成鮮明的對比。她本質純真,心地善良,儘管在男女生活上有些行爲不檢,但卻決不是一個驕奢縱慾的人。“她是一個很好的女人。我從來沒有見她發過脾氣。你想要她把什麼東西給你,只要開口就行了。我從來沒有聽她說過一句對別人不友好的話,她的心地非常善良。”“她是一個很淳樸的女人。她的天性是健康和坦率的。她願意讓別人感到快樂。”在整個故事結束前的那一章,阿申登在同阿爾羅伊·基爾和德里菲爾德的第二個妻子埃米·德里菲爾德談論羅西時所說的這些話其實也可以給看成是作者對羅西的性格的概括。作者通過對她在黑馬廄鎮、倫敦及最後在紐約附近城鎮揚克斯三個時期的描寫使她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從而成爲毛姆所有小說中最鮮明生動、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尋歡作樂》也是毛姆藝術上最圓熟完美的作品,整個小說的佈局錯落有致,現實的介紹和過去的回憶相互穿插,敘述線索不時前後往復而不失清晰,在貌似散漫的結構中自有巧妙的安排,口語化的敘述簡潔流暢,文字乾淨利落,其間作者在評論當時文學界的狀況時鋒芒畢露,在模仿茶餘飯後故作正經的客廳談話時更不乏嘲弄挖苦的意味,但是在嘲諷揶揄中卻仍包含着對人的理解和同情,無怪現代英國文學評論家A.C.沃爾德認爲《尋歡作樂》是毛姆最出色的小說<sup><small>①</small>,而當代英國女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也把《尋歡作樂》看作毛姆最才氣橫溢的作品<sup><small>②</small>。
這個譯本是根據書前冠有作者序言的“現代叢書”一九五○年版譯出的,同時也參考了“企鵝二十世紀經典叢書”一九七七年的版本。
葉 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