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5/9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顏真卿撰。真卿事蹟具《唐書》本傳。其集見於《藝文志》者有《吳興集》十卷,又《廬州集》十卷、《臨川集》十卷。至北宋皆亡。有吳興沈氏者,採掇遺佚,編爲十五卷。劉敞爲之序,但稱沈侯而不著名字。嘉祐中,又有宋敏求編本,亦十五卷,見《館閣書目》。江休復《嘉祐雜誌》極稱其採錄之博。至南宋時,又多漫漶不完。嘉定間,留元剛守永嘉,得敏求殘本十二卷,失其三卷。乃以所見真卿文別爲補遺,並撰次年譜附之,自爲後序。後人復即元剛之本分爲十五卷,以符沈、宋二本之原數。沿及明代,留本亦不甚傳。今世所行乃萬曆中真卿裔孫允祚所刊,脫漏舛錯,盡失其舊。獨此本爲錫山安國所刻。雖已分十五卷,然猶元剛原本也。真卿大節,炳著史冊。而文章典博莊重,亦稱其爲人。集中《廟享議》等篇,說禮尤爲精審。特收拾於散佚之餘,即元剛所編亦不免闕略。
今考其遺文之見於石刻者,往往爲元剛所未收。謹詳加搜輯,得《殷府君夫人顏氏碑銘》一首,《尉遲迥廟碑銘》一首,《太尉宋文貞公神道碑側記》一首,《贈祕書少監顏君廟碑碑側記》、《碑額陰記》各一首,《竹山連句》詩一首,《奉使蔡州》詩一首,皆有碑帖現存。又《政和公主碑》殘文、《顏元孫墓誌》殘文二篇,見《**筆錄》。《陶公慄裏》詩見《困學紀聞》。今俱採出,增入《補遺》卷內。至留元剛所錄《禘祫議》,其文既與《廟享議》復見,而篇末“時議者舉然”云云,乃《新唐書陳京傳》敘事之辭,亦非真卿本文。又《幹祿字書序》乃顏元孫作,真卿特書之刻石,元剛遂以爲真卿文,亦爲舛誤。今並從刊削焉。後附《年譜》一卷,舊亦題元剛作。而譜中所列詩文諸目,多集中所無,疑亦元剛因舊本增輯也。元剛字茂潛,丞相留正之子。官終起居舍人。
△《宗元集》三卷、附錄《元綱論》一卷、《內丹九章經》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唐吳筠撰。筠字貞節,華陰人,隱於南陽。天寶中召至京師。請爲道士,居嵩山。復求還茅山,東遊會稽。往來天台、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曆中卒。弟子私諡曰“宗元先生”。新舊《唐書》皆載《隱逸傳》。此本爲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抄。末有跋雲:“收入《道藏》中,世無別本。”然《文獻通考》雲:“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前有權德輿序,列於別集諸人之次。”則當時非無傳本。此跋題戊申歲,不著年號。疑作於《通考》前也。卷首權德輿序,稱太原王顏類遺文爲三十卷。後又有《吳尊師傳》,亦德輿撰,乃言文集二十卷。均與《文獻通考》稱十卷者不合。考德輿序,稱四百五十篇,而此本合詩賦論僅一百十九篇。則非完書矣。又舊書筠本傳雲:“魯中儒士也。”新書本傳雲:“華州華陰人。”德輿序稱“華陰人”,而傳又云“魯儒士”。序稱受正一法於馮尊師,上距陶弘景五傳。傳又云受正一法於潘體元,乃馮之師。亦相乖剌。考舊書《李白傳》,稱“天寶初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而傳乃言:“祿山將亂,求還茅山。既而中原大亂,江淮多盜,乃東遊會稽,與詩人李白、孔巢父詩篇酬和。”不知天寶亂後,白已因永王璘事流夜郎矣,安能與筠同隱?此傳殆出於依託。序又稱筠卒於大曆十三年,後二十五歲乃序此集,其年爲貞元十九年。德輿於貞元十七年知禮部貢舉,明年真拜侍郎。故是年作序,系銜雲禮部侍郎,其文與史合。而《金丹九章經》前又載筠自序一篇,題元和戊戌年作。戊戌乃元和十三年,距所謂先生化去之年又隔四十年。後且雲:“元和中游淮西,遇王師討蔡賊吳元濟,避亂東嶽,遇李謫仙,授以《內丹九章經》。”殆似囈語。然則此序與傳同一僞撰矣。據新舊書皆有《元綱》三篇語,則卷末所附《元綱論》三篇,自屬筠作。至《內丹九章經》,核之以序,僞妄顯然。以流傳已久,姑並錄之,而辨其牴牾如右。
△《杼山集》十卷(內府藏本)
唐僧皎然撰。案《唐書藝文志》,皎然字清晝,湖州人。謝靈運十世孫。
居杼山。顏真卿爲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貞元中,取其集藏集賢御書院,刺史於頔爲序。此集卷數與唐志合,頔序亦存。蓋猶舊本。前有贊寧所爲傳,蓋自《高僧傳》錄入。末有集外詩,則毛晉所補緝也。皎然及貫休、齊己皆以詩名。今觀所作,弱於齊己而雅於貫休。在中唐作者之間,可廁末席。
集末附載雜文數篇,則聊以備體,非其所長矣。別本附刊《杼山詩式》一卷。案《唐志》晝公《詩式》、《詩評》皆載文史類中,不附本集。今亦析出別著錄焉。
△《劉隨州集》十一卷(編修鄒炳泰家藏本)
唐劉長卿撰。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