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8/9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乖崖集》十二卷、《附錄》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宋張詠撰。詠事蹟具《宋史》本傳。其集宋代有兩本。一本十卷,見於趙希弁《讀書附志》,所稱錢易《墓誌》、李畋《語錄》附於後者是也。一本十二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所稱郭森卿宰崇陽刻此集,舊本十卷,今增廣並《語錄》爲十二卷者是也。此本前有森卿序,蓋即振孫所見之本。序稱於世刻中增詩八篇,別附以韓琦《神道碑》、王禹偁《送宰崇陽序》、李燾《祠堂記》、項安世《北峯亭記》。今檢勘併合。惟所稱刪次年譜別爲一卷者,則已不見。蓋傳寫有所脫佚矣。詠兩蒞益州,爲政恩威並用,吏民畏服。平日剛方尚氣,有巖巖不可犯之節。其文乃疏通平易,不爲嶄絕之語。其詩亦列名西昆體中。(案西昆酬唱十七人,詠名在第十一。)其《聲賦》一首,窮極幽渺,梁周翰至嘆爲“一百年不見此作”。則亦非無意於爲文者。特其光明俊偉,發於自然,故真氣流露,無雕章琢句之態耳。案韓琦《神道碑》,稱詠與邑人傅霖友善,登第後與傅詩有“巢由莫相笑,心不爲輕肥”之句。今集中乃作七言,琦蓋節用其意,故與集本不合。又案陳輔之《詩話》,稱“蕭林之知溧陽時,張乖崖召食,見幾案一絕
句雲:‘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改‘恨’作‘幸’字。且言公功高身重,奸人側目,以此與公全身。乖崖曰:‘蕭弟一字之師也。’”云云。今考集中《遊趙氏西園》詩。末聯雲:“方信承平無一事,淮陽閒殺老尚書”。詩中既無“恨”字、“幸”字,亦不作“江南”字,且七律而非絕句。則輔之所記,乃傳聞訛異之詞。又《青箱雜記》載詠《贈官妓小英歌》,今不見集中。其詩詞意凡劣,決非詠之所爲。殆亦吳處厚誤採鄙談,不足據也。
△《小畜集》三十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小畜外集》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屢以事謫守郡,終於知蘄州。事蹟具《宋史》本傳。禹偁嘗自次其文,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因以名集。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三十卷,與今本同。惟《宋志》作二十卷。然《宋志》荒謬最甚,不足據也。宋承五代之後,文體纖儷,禹偁始爲古雅簡淡之作。其奏疏尤極剴切。《宋史》採入本傳者,議論皆英偉可觀。在詞垣時所爲應制駢偶之文,亦多宏麗典贍,不愧一時作手。集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紹興丁卯歷陽沈虞卿嘗刻之黃州。
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鈔傳其詩,而全集罕覯。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僅見書賈以一本持售,後不可復得爲憾。近時平陽趙氏始得宋本刊行。而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外集》三百四十首,其曾孫汾所裒輯者,則久佚不傳。此殘本爲河間紀氏閱微草堂所藏。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闕數頁,十三卷末《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計亦當闕一兩頁。原帙籤題,即曰《小畜外集殘本》上下二冊,知所傳止此矣。其中《次韻和朗公見贈》詩及題下自注,“朗”字皆闕筆,知猶從宋本影抄也。凡詩四十四篇、雜文八篇、論議五篇、傳三篇、箴讚頌九篇、代擬二十篇、序十二篇,共一百一篇。較原帙僅三之一。然北宋遺集,流傳漸少。我皇上稽古右文,凡零篇斷簡,散見《永樂**》中者,苟可編排,鹹命儒臣輯錄成帙,以示表章。此集原書七卷,巋然得存,是亦可寶之祕笈,不容以殘闕廢矣。
△《南陽集》六卷(永樂**本)
宋趙湘撰。湘字叔靈,其先自京兆徙家於越。至湘始家於衢,遂爲西安人。
登淳化三年孫何榜進士。即資政殿大學士趙抃之祖也。《宋史》抃傳不著世系,故湘始末亦不具。惟蘇軾爲抃作碑,稱湘官爲廬州廬江尉。其後追贈司徒,則以抃貴推恩者也。湘著作散佚,僅《宋文鑑》載其《春夕偶作》詩一首,《剡錄》載其《剡中齊唐郎中所居》詩一首,《方輿勝覽》載其《方廣寺石橋》詩一首,《瀛奎律髓》載其《贈水墨巒上人》、《贈張處士》詩二首,《文翰類選》載其《秋夜集李式西齋》詩一首,《雲門集》載其《別耶溪諸叔》詩一首,《爛柯山志》載其《遊爛柯山》詩一首。餘悉不傳。並《南陽集》之名,知者亦罕。惟《永樂**》所載詩文頗夥,裒之尚可成帙。北宋遺集,傳者日稀,是亦難覯之祕本矣。案元方回作《羅壽可詩序》,稱宋剗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其晚唐一體,九僧最迫真。寇萊公、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祖凡數家,深涵茂育,氣勢極盛。又回所選《瀛奎律髓》評湘《贈張處士詩》曰:“清獻家審言如此,宜乎乃孫之詩如其人之清,有自來哉”云云。其推挹湘者甚至。然回錄湘二詩,皆取其體近江西者,殊不盡湘所長。今以《永樂**》所載觀之,大抵運意清新,而風骨不失蒼秀。雖源出姚合,實與彫鏤瑣碎、務趨僻澀者迥殊。其古文亦掃除排偶,有李翱、皇甫湜、孫樵之遺,非五季諸家所可及。沈埋晦蝕幾數百年,今逢聖代右文,復得掇拾散亡,表見於世。豈非其精神足以不朽,故光氣終莫可掩歟!其中《揚子三辨》一篇,推重揚雄,頗爲過當。
然孫復、司馬光亦同此失。蓋北宋儒者所見如斯,不能獨爲湘責,知其所短則可矣。據方回稱清獻漕益路時,宋景文序《叔靈集》,歐陽公跋亦稱之。是原集實抃所編。今其目次已不可考,謹分類排訂,釐爲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