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窮人的小屋 (第2/10頁)
弗羅拉·湯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村民家裏的老大一般在老幺出生前就自立門戶了,家裏的孩子不會同時在家。即使是這樣,牀和地鋪都會把空間填滿,孩子們像小囚犯似地要在牀鋪間穿梭才能找到自己睡的地方。
儘管如此,可千萬別把雀起鄉想成一個鄉下的貧民窟。村民的日子過得挺愜意:村舍總是被水和肥皂刷得乾乾淨淨,只要天氣好,家家都敞開門窗。只有颳風的日子,門窗纔會緊閉。即使如此,村民們說,他們透過鎖孔獲得的新鮮空氣綽綽有餘。
村子這十年來鬧過兩次麻疹,地裏兩個夥計出了點意外被送到醫院。這麼多年來村民無災無病,唯一的不幸就是一個村婦幾個月內死於癌症。村民們平時喫的都是粗茶淡飯,也不會消化不良。更不像一些鄉村小說裏說的那樣,出現什麼精神病人。
差不多所有的村舍的樓下都只有一間房,多數還很簡陋,傢俱只有一張桌子、幾張椅子和板凳,裝土豆的麻袋用舊了,鋪在地上就是地毯。而其他的房間就要光亮舒適一些了,有裝餐具的櫥櫃,有帶靠墊的椅子,牆上掛着畫,地上鋪着色彩鮮豔的手工毯。窗臺上擺着天竺葵,吊鐘海棠,濃郁的檀香香氣四溢。
年代久遠些的老房子裏還會有祖輩傳下來的寶貝,類似古老的鐘、雕花的桌子、一排排合金的器皿,都是些過去還富裕時留下來的器物。
村裏每戶的收入都是十先令一週,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大多數家庭房間的內飾只因家庭人口和主婦持家能力而略有差別。
從遠處看村子,可以看到一個小屋對着鄰居們的房子,彷彿要奔向田野。這棟灰色的石頭小屋蓋着茅草屋頂,綠色的門,牆邊種着一顆李樹。這棟房子被稱作“末端小屋”,住着石匠一家。
這個家裏最早有一個三歲的女孩勞拉和一個一歲半的男孩埃德蒙。孩子們的父親比鄰居掙得多些,母親以前做過有錢人家的保姆,所以兩個孩子被照顧得很好。孩子被教得懂禮貌,經常被帶去散步,有牛奶喝,週六晚上定期洗澡,聽完聖經故事後含一片薄荷糖入睡。
他們的衣服也體面些,因爲媽媽品味不錯,手又靈巧,條件好的親戚也會寄給他們些衣服。別家的孩子拿勞拉底褲上的花邊開玩笑時,勞拉就會把花邊扯下,藏在稻草堆裏。
開始帶孩子的母親總喜歡爲孩子上學而擔心:孩子們在學校會不會不聽話,把衣服撕得破破爛爛,上學路上還要往返一英里半幾個來回。但真等孩子入學了,母親倒鬆了口氣,因爲五年一晃而過,家裏的孩子越來越多。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家裏就有了六個小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