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段幸福的時代想必爲時不久。卡利普讀到,黃金年代結束後,很快地這個神祕信仰就變成了衆人鄙夷的污點,而關於它的祕密也變得更復雜難解。爲了更進一步隱藏他們的祕密,有些人會求助於神符聖水,他們學居住在幻影村落裏的胡儒非信徒們,用鮮血、蛋、頭髮、糞便,調製出各種混合物;其他人則在伊斯坦布爾的隱蔽角落和自己家的地底下挖掘隧道,以埋藏他們的祕密。然而有些人則沒有挖隧道的人那麼幸運,他們因爲加入禁衛軍叛亂而被逮捕,吊死在樹上,上過潤滑油的繩索像領帶一樣纏繞脖子,勒得他們的臉部文字扭曲變形。不僅如此,當吟遊詩人拿着魯特琴,來到陋巷裏的托鉢僧小屋低聲傳唱胡儒非的奧祕時,結果也只是碰壁,因爲沒有人聽得懂。卡利普所讀到的這些證據,證實了曾經存在於偏遠村落也存在於伊斯坦布爾小街暗巷的黃金年代,在一夕之間消失。
卡利普手中的這本詩集,書頁有老鼠咬齧的痕跡,角落長出一朵朵深綠和藍綠色的黴菌,散發出一股好聞的紙張和潮溼的氣味。翻到最後一頁,他看到一則批註寫着,關於這個主題在另一篇專論中有更詳盡的資料。在詩的最後一行下面與印刷廠地址、出版社、著作和出版日期的上面,留了一點空間,合羅珊的排字工人塞進了密密的一行又長又不合文法的句子,指出同系列中的第七本書由同一單位在埃祖隆附近的合羅珊出版,作者是烏申緒,書名是《文字之謎與謎之失落》,曾獲得伊斯坦布爾記者歇林·卡馬茲的高度評價。
昏昏沉沉的卡利普,滿腦子都是關於如夢的夢境和充滿文字的幻想,疲憊又失眠,此時不禁聯想到耶拉剛進新聞業的最初幾年。那個時候,耶拉所玩的文字遊戲,只限於在“今日星座”和“信不信由你”專欄中,用暗語傳遞訊息給他的情人、家人和朋友。爲了找出批註中提及的專論,他在幾大疊文件、雜誌和報紙中胡亂翻找,滿屋子翻箱倒櫃。最後,他終於在一個看起來毫無希望的箱子裏找到了那本書,埋在一堆耶拉收集的1960年代初期剪報、未發表的辯論和一些怪異照片中。這時早已過了半夜十二點,街道上籠罩着肅殺的靜寂,像是戒嚴國家的宵禁氣氛,叫人背脊發涼。
如同許多這一類的“著作”,往往過早宣佈出版時間,而真正的發行日總拖了很久,《文字之謎與謎之失落》也隔了好幾年,一直到1967年才終於在另一個城鎮果德斯問世——卡利普很驚訝當時那裏竟然有印刷廠——裝訂成一本兩百二十二頁的書。泛黃的書封上是一幅圖畫,印刷很糟,想必是出自粗糙的製版和廉價的油墨:那是一幅簡陋的透視法插畫,一條左右栽種了兩排栗子樹的道路,往前延伸通向看不見的遠方。每一棵樹的旁邊都印着文字,恐怖、讓人渾身冰涼的文字。
乍看之下,它很像幾年前某些“理想主義”的軍官所寫的書,內容關於“爲什麼過去兩百年來我們趕不上西方國家?我們該如何進步?”這些由作者自費在某個安納托利亞偏僻小鎮印刷的書,最前面常有類似的獻詞:“軍事學校的同學們!國家的未來掌握在你們手中!”不過,把書翻開之後,卡利普便明白在他面前的是一本截然不同的“著作”。他從椅子上起身,來到耶拉的書桌前,把兩隻手擱在書的兩側,開始專心閱讀。
《文字之謎與謎之失落》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前兩部的標題正好是書名。第一部,“文字之謎”(或者可說是胡儒非之謎),從胡儒非教派的創始者法茲拉勒的生平開始說起。作者烏申緒在故事中加入了較爲入世的層面,不純粹把法茲拉勒描述爲一個蘇菲派和神祕主義學者,更視他爲理性主義者、哲學家、數學家和語言學家。就如同人們認爲法茲拉勒是個先知、救世主、殉道者和聖人——或者還不只這樣——他也是一個敏銳的哲學家和天才,雖然“不爲我們所知”。如果把他的思想解釋爲泛神論,或是像西方國家某些東方主義學者那樣,用普羅提諾、畢達哥拉斯、卡巴拉的觀點來分析法茲拉勒,這些方法,都會像是用法茲拉勒一輩子抵抗的西方思想來捅他一刀。法茲拉勒是一個純粹的東方人。
依照烏申緒的說法,東方與西方分別佔據半個世界:兩者完全對立、互相排斥、彼此矛盾——如同善與惡、黑與白、天使與惡魔。與活在夢幻中的樂觀主義者的假想相反,烏申緒認爲兩個世界之間沒有妥協的餘地,完全不可能和平共處。兩者之一必然會控制另一個,一個扮演主人的角色,另一個則是奴隸。爲了描繪這對孿生兄弟之間不曾止息的爭鬥,作者回顧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並且一一列舉:亞歷山大割斷戈耳迪之結[3](作者評註說:“意思正是解謎”)、十字軍東征、拉希德國王送給查理曼大帝的神奇時鐘上頭各種文字和數字的雙重意義、漢尼拔橫越阿爾卑斯山、伊斯蘭在安達盧西亞的勝利(作者花了整整一頁探討科爾多瓦清真寺的石柱數目)、本身是胡儒非信徒的征服者穆罕默德蘇丹征服拜占庭並奪回君士坦丁堡、哈扎爾人的崩毀、最後是奧斯曼人先後在多皮歐(《白色城堡》)和威尼斯的圍城挫敗。
烏申緒認爲,所有這些歷史事件都指向一個昭然若揭的事實,而法茲拉勒則把它轉化爲各種隱喻,融入他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時期,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之所以能夠壓制對手的原因,絕非偶然,而是確有邏輯可循。任何一方,若能成功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看出這個世界是一個模棱兩可、充塞着祕密的神祕地方,那麼,這一方就會佔上風,得以支配另一方。相反,把世界視爲單純、清晰、有條有理的那一方,則註定會失敗,結果必然是受到奴役。
烏申緒在書本的第二部裏,詳盡地討論了謎的失落。所謂的謎,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是指古希臘哲學家的“理念”、新柏拉圖學派基督教的“神性”、印度教的“涅槃”、阿塔爾的“駿鷹”、魯米的“摯愛”、胡儒非的“祕密珍寶”、康德的“本體”,或者是一本偵探小說中的兇手。不管謎究竟是什麼,任何時候,它都意味着“中心”,始終隱祕不爲人知。如此一來,烏申緒解釋,若一個文化失去了“謎”的概念,便喪失了它的“中心”,一個人如果觀察到此現象,必然要推論出這個文化的思想也已經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