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small>……你此刻閱讀的篇章,探討的是你臉上的文字。</small>
<small>——埃及的尼亞齊</small>
要進入《文字之謎與謎之失落》一書的第三部之前,卡利普先給自己煮了一些濃咖啡。爲了讓自己保持清醒,他走進浴室用冷水洗了把臉,但刻意避免看鏡子。他端着咖啡回到耶拉的書桌前坐下,興致昂揚,頗像一個高中生準備動手破解一個長久以來無人能解的數學難題。
烏申緒認爲,由於拯救全東方的救世主將要降臨在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土耳其的領土上,那麼,重新發掘失落之謎的第一步,便是研究人臉上的線條,以及1928年改革后土耳其語的二十九個拉丁字母,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套對照關係。爲了達成這個目標,他根據曖昧不明的胡儒非著作、拜塔胥地區的詩文、安納托利亞的民間藝術、原始胡儒非村落的遺蹟、托鉢僧小屋和帕夏宅邸內所畫的圖案,以及上萬幅書法碑文,得出推論,他並且舉例解釋,有些字的發音在從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轉換爲土耳其文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價值”。接着,他以一種令人敬畏的自信,在人們的照片上一個一個指明並標示出這些字母。不過作者也指出,一個人就算看不出這些拉丁字母,也能正確地讀出其中的意義。卡利普看着照片中的臉,打了一個哆嗦,很像他剛纔翻看耶拉櫃子裏的照片時的感覺。他翻過一頁頁印得很糟的圖片——下方說明他們是法茲拉勒、法茲拉勒的兩位繼承人、“魯米的肖像,複製自一幅細密畫”,以及我國的奧運摔跤金牌選手哈密·卡普蘭——接着他赫然發現一張耶拉在1950年代所拍的照片,讓他大喫一驚。和書中別的圖一樣,這張照片也被標上了字母,用箭頭指出對應的位置。在這張耶拉年約三十五歲的照片中,烏申緒注意到鼻子上有個U,眼睛周圍有個Z,整張臉上有個歪斜的 N。卡利普匆匆瀏覽過整本書,發現書後還附了幾張照片,分別是一些胡儒非大師、有名的阿訇、幾個曾有過瀕死經驗的人,以及一些“面孔充滿深邃意義”的美國電影明星,像葛麗泰·嘉寶、亨佛萊·鮑嘉、愛德華·羅賓遜,和貝蒂·戴維斯,還有幾個著名的劊子手,和耶拉年輕時代曾追蹤報道過的某些貝尤魯地頭蛇。作者接下來表示,臉孔上標示出的每一個字母,都透露着兩層獨立的意義:一層是字母本身的單純意義,一層是從面孔衍生出的隱含意義。
一旦我們接受了這個觀點:一張臉中的每個字母都有其隱含意義,指向某種概念,烏申緒認爲,接下來毋庸置疑地,由這些字母所組成的每個詞彙,也都一定含有一個隱藏的第二層意義。如果一個人能把這第二層意義用不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字眼來表達——也就是,用不同的字母來組合——那麼,通過這樣的一次“闡釋”,將會產生出由第二層意義所衍伸的第三層意義,然後再由第三層衍生出第四層,綿延不絕,無窮無盡,呈現一段無限延伸的隱含意義。我們可以把它對應到彼此相通的街道網絡——人的臉和地圖非常相似。讀者用他自己的方式,利用他自己的量尺,試圖解開人臉上的字母之謎,他其實和一個旅人沒什麼兩樣。一個旅人漫遊於他從地圖上所見的街道,將會慢慢發掘到城市之謎(這個謎,當它被髮掘後反而變得更爲廣泛,當它變得更爲廣泛之後又顯得更爲昭然),無論在他所選擇行走的大街小巷裏,或在他所攀登的階梯上,他都能察覺到謎的蹤跡。逐漸深陷於謎中的讀者——殷切期盼的讀者、隱忍受迫的讀者、貪戀故事的讀者——將會發現,在那個讓他們流連忘我的地方,“他”,等待已久的救世主,是如此地顯而易見。在生命和文本之間的某處,也就是在臉孔與地圖交會的那一點,配備着鑰匙和解密表的旅人,將會從城市裏和符號中接收到救世主的信息(如同蘇菲神祕之道的信徒),從此開始找到自己的道路。就像路標替旅人指路,烏申緒像孩子般興高采烈地比喻道。因此,依照烏申緒的說法,問題在於,一個人必須能夠看出救世主置放在生命和文本中的符號。據他所言,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自己擺在救世主的位置,預料他會如何行動。我們得像是在下棋一般,猜測他會走的步數。接下來烏申緒說他要與讀者一起來預測,因此他先要求讀者設想,什麼樣的一個人,有能力隨時隨地吸引一大羣讀者。“比如說,”他立刻補充,“一位專欄作家。”不管是在渡輪、公交車、共乘小巴上,還是咖啡館和理髮店裏,專欄作家的文章隨時被全國上下成千上萬的人閱讀。若說什麼人有渠道可以散佈救世主的祕密訊息,指引我們方向,那麼專欄作家正是極佳人選。對於那些沒興趣探索神祕的人而言,這位專欄作家的文章只有一層意義:表面的明顯意義。另一方面,對於那些等待着救世主的人而言,他們很清楚解碼的公式,所以也能夠借字母的第二層意義,讀出文章的隱藏含意。這麼說吧,假設救世主在文中置入了這麼一個句子:“我從外頭審視着自己,心中一邊想着這些事情。”普通讀者會覺得它的字面意思有點奇怪,但那些知曉文字之謎的人,立刻就會猜到,這句話或許正是他們期盼中的特殊訊息。在隨身攜帶的解密表的幫助下,他們即將展開一場冒險,邁向一個全新的旅程,進入一段全新的生命。
烏申緒著作中的第三部分是“謎之發現”,這個標題透露出,這部分並不只重新發掘對於謎的“概念”——當初就是因爲失去了這個“概念”,迫使東方相對地臣服於西方——此篇也教導世人如何找出救世主置放在文本中的話語。
接下來,烏申緒分析愛倫坡的“關於祕密寫作的二三事”,並討論文章裏提出的解碼公式。他指出,把字母重新排列組合的方式,最接近蘇菲神祕大師哈拉智所使用的密碼通信,也最接近救世主將會採用的形態。接着,在書的最後,他突然發表了一項重要的結論:所有解碼公式的起點,都必然是每個旅人自己臉上所找到的字母。任何人若想走上這條道路,建立起一個新的宇宙,他的第一步必須從發現自己臉上的文字開始。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便是一本指南,教人如何找尋那些文字,但對於開啓奧祕的解碼公式之研究,終究只算得上一篇導論而已。把文字放入文本中的工作,想當然,是保留給將如太陽般升起的救世主。
不,卡利普心想,這裏的“太陽”指的是魯米被殺害的摯愛,大不里士的賢姆士,因爲賢姆士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太陽”。他扔下書,準備起身到浴室裏好好看一看鏡子裏的自己。一個念頭從他心裏閃過,卻頓時轉化爲清晰的恐懼:“耶拉不知道幾百年前就已經看出我臉上的意義了!”小時候和青春期時偶爾會出現的宿命感湧上他心頭,一種一切都已結束、終了、永遠無法挽回的覺悟——當他做錯了什麼事、變成了別人、受到了某種神祕所污染的時候,這種感覺便會油然而生。“從現在起,我是另一個人!”此刻卡利普告訴自己,彷彿是一個小孩在玩一場熟悉的遊戲,也好似一個人踏上了不歸路。
凌晨三點十二分,公寓和城市籠罩在惟有這種時間纔會有的寂靜中——不只是靜,而是靜的感覺,因爲附近的暖氣爐或遠方船隻上的發電機,傳來一陣微弱的呼呼聲,隱隱刺入他耳中。雖然他決定時機已經成熟,該要踏上新的路途了,但他仍希望能在動身之前,再多流連一會兒。
然後他猛然想起一件事,過去三天來他一直刻意忘掉它:如果耶拉再不想辦法寄出一篇新文章,他的專欄馬上就要開天窗了。多年來報紙第二版的專欄從不曾缺席,卡利普不願意去想像那裏出現一片空白的樣子——空白似乎意味着如夢和耶拉再也不可能藏匿在城市的某處,談笑等待着他。他一邊讀一篇隨手從櫃子裏抽出來的專欄,一邊想:“這我也寫得出來!”畢竟,他手中就握有配方。不,不是三天前編輯室裏的老專欄作家們給他的配方,而是別的。“我熟悉你所有的作品和你的一切。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後一句話他幾乎要脫口而出。他又隨便抽出另一篇文章往下讀,然而也稱不上是閱讀,他在心裏默唸文中的字句,專注於某些字詞的第二層意義上。他意識到,越是仔細地閱讀,他就越接近耶拉。畢竟,閱讀一個人的作品,難道不就是在一點一滴地擷取作家的記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