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維亞·畢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3] 愛爾蘭的凱爾特教士們手繪的拉丁文《聖經》新約全書中的四福音書,成書於公元8世紀之前,其中有許多獨特的字體和彩繪圖飾。
[14] 哈里(1898——1929),美國詩人、出版商,出生於一個非常富裕的家族,可以說是“迷惘的一代”的縮影。
[15] 卡萊絲·克羅斯比(1892——1970),原名Mary Phelps Jacob,大家都叫她Polly。1920年與比她年輕六歲的哈里認識時,她已經結婚並有兩個孩子,在當時的波士頓是醜聞。兩年後,她與前夫離婚並與哈里結婚,移居巴黎,開始波西米亞的文學生活,保持着開放性的婚姻。1924年她改名卡萊絲,二人成立善本書出版社(éditions Narcisse),1927年改名爲黑日出版社。
[16] 1927——1929年間,劉易斯的藝術文學評論雜誌《敵人》一共出版了三期,其中的文章大都是由劉易斯自己寫成。從雜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劉易斯借用這本雜誌向他曾經屬於的先鋒派文學和藝術宣戰,被他攻擊的不僅是喬伊斯,還有龐德、斯坦因等人。他稱龐德是“革命的蠢蛋”,說喬伊斯和斯坦因等被時間困擾,無意識地受到浪漫傾向的支配。
[17] 布朗庫斯(Constantin Brâncuşi),現代主義雕刻家,羅馬尼亞人。
[1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里自願入伍,成爲救護車駕駛員。他說自己崇拜太陽和死亡,他曾在詩中寫道:死亡“是打開關着我們的籠子的手,是我們本能要飛回的家”。1929年,哈里自殺,死時他和一個情人在一起,兩人左右太陽穴上各有一個對稱的槍眼,哈里一手拿着比利時自動手槍,另一手抱着情人,有人說這是約定的自殺,也有人說哈里在謀殺了情人後,然後自殺的。他死後,卡萊絲繼續黑日出版社的事業,直到40年代。
[19] 門羅·維勒,美國出版家,1935年加入位於紐約的美國現代藝術館,之前六年在歐洲進行出版事業,是畢加索、雷諾阿、夏加爾等多位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好友,並邀請藝術家們對他所出版的限量本書籍進行插圖,或參與豪華本藝術書籍的創作。哈里森出版社是他們倆共同創建的,1930——1934年間共出版了十三本書,1934年出版社遷回巴黎,又出版了最後一本書——《哈西安達》。
[20] 凱瑟琳·安妮·波特(1890——1980),美國記者、作家、政治活動家。
[21] 亞瑟·莫斯(1889——1969),美國詩人、雜誌編輯。《怪獸》雜誌從1921年8月出版到19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