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維亞·畢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註釋】
[1] 指1921年。
[2] 1895年,紀德在他的母親去世後,與表妹瑪德蓮(Madeleine Rondeaux)結婚,但因爲紀德的同性戀傾向,這場婚姻有名無實。伊麗莎白的父母親是紀德的好朋友,紀德稱她爲“我的白衣女郎”,她可能是紀德一生中唯一發生過性關係的女性,但他們的情人關係非常短暫,1923年他們的女兒凱瑟琳出生,她是紀德唯一的孩子。伊麗莎白後來和丈夫離婚,搬到巴黎照顧紀德的日常生活,他們住在隔壁的公寓中,雖然不再有情人關係,但是伊麗莎白一直崇拜着紀德。
[3] 馬克·阿雷格萊(1900——1973)是紀德婚禮上的伴郎艾力(Elie Allégret)的兒子,也被紀德收養爲義子。1916年,四十七歲的紀德與十五歲的馬克成爲情人並私奔到倫敦,瑪德蓮爲此燒燬了紀德的所有信件(紀德後來稱這些信件是他“最好的一部分”)。這次剛果之行發生在1925年。紀德和馬克的關係一直維持到1927年,但是直到1951年紀德去世,他們一直是好朋友。這裏提到的這部電影,是1927年上映的《剛果之旅》(Voyage au Congo)。
[4] 紀德的這次非洲之行雖然是爲了尋找“非洲韻律”,但據說他帶了一大摞關於非洲的歐洲文學作品,例如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他的日記中充滿了引文。畢奇在給母親的信中,作了這樣的評論:“紀德和馬克剛剛到書店來和我們告別,他們明天就要出發去非洲,要在那裏呆一年。馬克會給我寄來紀德的照片。紀德真是個滑稽的人物,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就打算去非洲。他的上一本書並不很好,《克羅伊登》也只引來別人的嘲笑。他非常嫉妒喬伊斯,並試圖也讓其他人對抗他,他真沒必要這麼做。”(1925年7月13日)
[5] 貝瑟·莫里索(1841——1895),印象派畫家,1874年與好朋友莫奈的弟弟結婚。
[6] 瓦格納生前曾有不少反對猶太人的言論,他的音樂在30年代被德國納粹使用,希特勒就是他的一位公開的崇拜者,所以,在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中,喜歡瓦格納並不是一件大家願意承認的事。
[7] 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的長篇敘事詩,共有兩萬一千行。
[8] 二戰期間,因爲瓦萊裏不願意和德軍控制下的維希政府合作,所以,維希政府剝奪了他的許多工作和頭銜。但是他在知識界仍然非常活躍,特別是通過法蘭西學院進行了許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