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5>1</h5>
這次我們行走的路線與上次不盡相同。那時我們下了火車之後就開始徒步跋涉,可這一回我們要乘車直抵琅琊臺——因秦始皇東巡而名聞天下的那個海濱。火車可以直接駛到離琅琊臺很近的地方,我們準備在那裏下車,完成預定的項目之後再開始下一步行程。
原本期待這次出差會是悠閒自在的,因爲我們都沒有什麼具體的任務和指標。可一登上火車搖搖晃晃出了城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心裏沉甸甸的。我們身上揹負的不僅是一個背囊……紀及坐下不久就掏出一個本子看着,像以往一樣,他在行前準備了周密的考察計劃:從琅琊臺到“天盡頭”,再到芝罘,從芝罘乘汽車到欒河營古港和登瀛門,最後到殷山遺址;東行考察的終點則是那個“百花齊放之城”——思琳城。與上次稍有不同的是,我們要在琅琊臺和“天盡頭”一帶分開一段時間,兩人各自活動,最後再趕到思琳城會合。
從戰國直到秦代,琅琊臺一直是海內五大著名港口之一,秦始皇曾在這裏盤桓多日,初識大海。作爲古航海專家的紀及,對這一帶當然熟悉得很,筆記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路線圖,對當地的各類事項都有詳細記載。
古港緊靠徐山,處於膠州西岸,水深浪緩,是一處天然良港,早在幾千年前就可以停泊大型船隊。紀及告訴:在春秋戰國末年,吳國和齊國曾經在這一片海域上進行過一次海上大戰。離海港不遠處的一個小島叫薜家島,上面有大量的木材可以用來造船,所以又是古代造船和航運的最好場所。琅琊灣中還有兩座小島,一座叫“齋堂島”,一座叫“沐官島”,相傳都是因爲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在此齋戒和沐浴而得名。紀及說當年徐福東渡的船隊極有可能從琅琊出發,沿山東半島北行至成山頭等候季風,然後再穿越大海東渡朝鮮半島、抵達濟洲島。至此完成第一段航程。這之間相距一百海里左右,航程只需幾天時間。下一段航程是沿朝鮮半島南下,橫渡朝鮮海峽,經對馬島駛抵日本九洲。紀及還詳細分析了另一條路線:從芝罘到日本橫渡黃海,航線長約九百三十海里,若以每小時航速五海里計,那麼晝夜兼程只需要七八天的時間:
“有人認爲當年的船隊從山東半島穿過東海,比如說從成山頭直航朝鮮半島西海岸,那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從那裏出發,從它們的西海岸最外側長山川或百靈島計算,相距有一百多海里——可是這段海域不能僅僅從地圖上去分析,因爲這裏的海流終年爲南北向,流速在零點二節到零點六節之間,對東西航行極爲不便;而且當時尚未發明羅盤儀。所以現實一點考慮,當年的船隊只能沿着近海、在視距範圍逐島航行,或者靠日月星辰的出沒來導航。船隊的動力主要是靠海風吹送,或者搖櫓。你想在這種情況下,要穿過成山頭以東的大海,那會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面對着滔滔大海聽紀及現場講敘,有一種極爲特異的感覺。但他越是試圖更具體地講解,我越是摸不着頭腦。紀及只有苦笑。我問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當時一隻船能載多少人?”
“當時已經能造大艟、小艟、樓船、橋船、閣船等各種各樣的船隻。最大的船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當時徐福大約率領了三千多人,那麼他們至少有四五十條船,外加用來裝載糧草器具的船隻,可能多達七八十條或上百條。反正那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船隊了……”
我們在琅琊臺下——當年秦始皇屠殺儒生的地方久久不去。這裏已是芳草萋萋。秦始皇第一次東巡時曾讓儒生和方士們採長生不老藥,而今那些人大部分都四散奔逃——因爲這時咸陽焚書坑儒的事件已經傳到了東方。秦始皇大怒,先是引誘,而後又命令士兵四處搜尋,把所能找到的儒生方士全部押解到琅琊臺下,一口氣殺了幾百名儒生。令人費解的是,就是在這樣險惡的情形之下,那個徐福竟然能帶領一些方士和儒生,趕到琅琊臺拜見秦王。
<h5>2</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