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部《自由女性》,加上黑紅黃藍四種筆記和一本金色筆記,這樣一個佈局首先給人的印象是“亂”(chaos)。這是一個關鍵詞。萊辛是想用藝術的“亂”來象徵外部世界的亂,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人的精神的亂。
五十年代的世界是一個很不安寧、很不和諧的世界:廣島原子彈的蘑菇雲剛剛散去,朝鮮戰場又冒起了熊熊戰火。美國、英國、蘇聯都忙於擴軍備戰;人們似乎嫌原子彈殺人還不夠多、不夠狠,威力比之更大的氫彈正在加緊試驗。而在美國,麥卡錫主義搞得人心惶惶。一九五三年三月六日,斯大林死了;赫魯曉夫上臺,召開了蘇共二十大,通過了祕密報告。英國共產黨開始分化,解體……
以上是《金色筆記》提到過的一些歷史事件(大多以剪報形式粘貼在藍色筆記中)。小說中的黑紅黃藍,象徵着多人種、多主義的整個世界。雖然我們不能機械地說黑色對應殖民主義(或種族主義),紅色對應共產主義,黃色對應資本主義等等,但作者顯然模模糊糊暗示了這個意思。
在一九七二年版的《前言》中,作者曾坦誠地交待過自己的創作動機:在英國,人們很難找到一部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湯達的《紅與黑》那樣全面描寫“時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氣候”的作品,鑑於此,她有意要向這些藝術大師學習,爲英國文學彌補這一缺憾。《金色筆記》就是爲彌補這一缺憾而寫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她還比她的榜樣走得更遠:托爾斯泰的小說反映的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國,司湯達所關注的也只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國家——法國的社會風俗和思想意識。多麗絲·萊辛卻試圖描寫二十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貌!
《黑色筆記》的場景就在非洲;雖然其他幾種筆記的主舞臺在英國,但通過粘貼剪報的形式,作者早已將視野擴大到美國、法國、俄國、中國、朝鮮、日本、古巴等許多國家。這些剪報,實際上在這裏巧妙地鋪墊了小說的場景。當然,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任何一個讀者對於《金色筆記》所表現的思想觀念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麼說,這種企圖圖解整個世界,編撰“跨國度的百科全書”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欽佩和讚賞的。至少在她以前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曾經擁有過那麼廣闊的視野,那麼超凡的抱負。可以說,《金色筆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
如果《金色筆記》的描寫僅僅停留在客觀的外部世界上,那麼,它像巴爾扎克的小說一樣,應該歸類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檔案裏了。但是,黑紅黃藍的象徵意義並不僅僅指向外部世界,它的另一端同時又瞄準人的主觀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主人公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態——一個迷亂的、失重的靈魂。
安娜是個藝術家,寫過一部題爲《戰爭邊緣》的小說。她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五十年代初期在非洲參加過共產黨組織。但這個組織不去接近非洲的黑人羣衆,卻抱着種族偏見空談民族的解放。回到歐洲後,她又在英國共產黨的某個外圍組織裏參加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工作。這時候的她雖然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精神上已極度空虛。她不滿現存的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念,同時又從根本上懷疑斯大林主義。尤其在蘇共二十大以後,她對自己先前所信仰的一切徹底絕望了。她不能再做什麼事,作爲作家,她患上了寫作障礙症;作爲一個女人,她找不到能滿足自己感情需要的男人。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爲了拯救自己,爲了使自己不至於發瘋,不至於自殺,她接受了心理治療,但收效甚微。倒是這四本筆記成了靈丹妙藥,通過它們,她可以把一個完整的人格分解成四部分,從而消弱死亡的意志,瓦解其強大的破壞力。黑紅黃藍四種顏色於是成了一個不安寧的靈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紅色代表政治生活,黃色代表愛情生活,藍色代表精神生活。至此,四種筆記的外部的客觀象徵完成了它向內部的主觀的象徵的轉移。
至於金色筆記,它與其他四種筆記不同,它的意義不在於折射外部的或內部的世界,而在於一種哲理的表述,一個生活的總結。
金色筆記篇幅不長,寫的是女主人公邂逅美國作家索爾·格林後發生的一些事。他們兩人意氣相投,都是那種對人生有着深層思考的知識者。經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人生是不完美的,世界是由各種混亂的因素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人類歷史的進程就像一大羣人向山上推一塊巨大的圓石,儘管他們使盡了全部氣力,用盡了全部才智,也只能往上推動那麼一小寸。在很多時候,戰爭或錯誤的革命運動還會使這個進程倒退下來。好在這種倒退並非一退到底,而是倒退到略高於起點的地方就止住了。推圓石的人於是繼續努力,雖然要把圓石推上山頂簡直遙遙無期(作者沒有說哪一天人們可以期望在山頂上見到這塊圓石),但他們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