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理想的不可實現性在於,一、實現了,就不再是理想,但永遠都會有無窮的召喚在前頭。二、盡善盡美之於人,永遠都在尋求中,所以上帝說他是道路。三、這道路,一不可由人智規定,二不可由人力推行,否則無論怎樣美好的理想,瞬間即可顛倒,惡卻隨之強大起來。四、但這理想,或道路,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永遠都是人心中的現實,是如劉小楓所說的:不是“人而神”的實現——即人不可以成爲神,而是“聖靈降臨”的現實——即“基督精神在此世,才使得真正的象徵世界成爲可能。……聖靈入駐人的心中,是個體生命的重生過程……”
太陽是怎樣實現的?照耀。風是怎樣實現的?吹拂。故《丁一》強調“虛真”。這倒不是說,理想完全不可落實,而是說這個務實的人間——尤其在這個重實的時代——特別需要強調:實外之真是多麼重要!真情,真願,真心……哪樣不是虛真,不是“空爲用”?而一味地求實(利),則容易忘記理想,甚至輕蔑和厭倦了理想;就好比重婚姻而輕愛戀;就好比當今的舞臺上,燈光變幻莫測,佈景誘人眼球,滿臺“盡戴黃金甲”,人卻似一羣羣無魂之器被調動得不知所歸。而另一面,丁一的一味求實(現),又使那美好的虛真頃刻消散,化作實際的魔障。
我沒有見過顧城。我也是從各種版本的民間傳說中得知那海島慘劇的。它確實震動了我。但確實,從一開始我就相信事情絕不會像傳說中的那麼簡單。我並沒有向誰覈實過什麼。跟《務虛筆記》一樣,《丁一之旅》也主要是我心裏的故事。我只是以“丁一”之名去看那理想的危險。理想的危險正是悲劇所在,它遠遠高於慘劇。有哲人說過:“悲劇的誕生在於感受力。”不被感受的東西等於沒有,不被發現的衝突並不進入靈魂的拷問;唯感受力使悲劇誕生,使靈魂成長。
沒有悲劇精神的地方,並不是因爲沒有悲劇事件,而是因爲缺乏那樣的感受力。怎麼會這樣呢?大約還是因爲“人要取代上帝成爲神”,要求一切都統一在自己麾下。黑格爾說過這樣的意思:“悲劇的唯一主題是精神的鬥爭,而且鬥爭中的兩種精神都引起我們的同情。”所以,保留相互對立、但是“都引起我們同情”的精神,是必要的。比如詩人和政治家,其精神取向難免會有不同,如果僅止於互相質問“你爲什麼不……”,則再美好的理想也難免不得其反。所謂愛上帝,就是要對這人間的一切先取愛的態度吧。一個你不喜歡的地方,一種你不喜歡的狀態,你卻可以愛的態度來對待它。一切真誠的心願——比如丁一的,也比如秦娥、秦漢和商周的——若能搭建張弛有序,相得益彰,才真正是“理想狀態”吧;否則,或者失去旺盛的激情與夢想,或者失去有序的一切人間進程。
祝您全家新春好運!
史鐵生
2007/2/1
[注]本篇信中帶下劃線引文均出自劉小楓的文集《聖靈降臨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