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鐵生
2007/3/6
附:
史鐵生先生:
您好!
回想上封信我建議您有時不妨直接出面和讀者交流,向讀者解釋一下您的作品,這情景,頗像電視臺主持人邀您做嘉賓直接出場與觀衆見面,這有點強您所難。您其實是不願出場的,一、您天性謙遜,不想出頭露面,現眼於衆目睽睽之下,這會讓您窘迫;二、您尊重讀者,信任讀者,作品怎樣任由讀者評說,自己出面好像要一錘定音堵人家的嘴,所以我的邀約,雖然誠懇而熱情,但或許失之於莽撞了!
其實,我也學過一點文學理論,以上道理何嘗不知?!但理性勸不住感情,我還是忍不住作了上述請求。這裏的原因,現在想一想(當時沒想)大致有幾方面。
首先是個一般道理。作爲讀者,總是希望儘可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蘊,並藉此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把握這個世界。但由於藝術活動流程中“信息遞減效應”(恕我生造),要滿足上述願望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纔有上述邀約。我是這樣想的:生活,或叫世界、宇宙、人生、自然——總之叫什麼都行,自身是混沌、本體、整體,“渾然天成”,其自身蘊涵的信息是無限(多與深都是無限)的,而作家藝術家的感悟只能是某一方面(角度)或數個方面(角度),是帶了主體限制的(正如您所說的“第一人稱”),這是一次信息流失。作家藝術家感悟到的又未必能全息表現於作品之中(得心不應手,表現對象與藝術符號不同質等),這是二度信息流失。藝術作品的精神蘊涵又未必全息被讀者接受(藝術家與接受者心靈不同構),這是三度信息流失。這樣一路下來:生活—作家藝術家—藝術作品—讀者,信息依次遞減步步流失,這就讓讀者藉助作品認識作家並進而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願望大打折扣了。
爲了減少信息遞減,根本途徑是作家的深刻敏銳,心與世界同構,藝術表現的完美(如《紅樓夢》),還要求讀者有相應的眼力、水平(心與作品、作家、世界同構,這要求太高了一些)。但是,當讀者,尤其是大衆讀者(非少數精英)因爲諸多原因無法與作者最大可能地溝通時,作者出面與讀者交流一下,不也是個彌補之法嗎?!大衆讀者非專業,而且太忙碌,常常心有餘而力不逮,這時候作家或評論家出面與讀者交流給予點撥,是必要的。讀者渴望從作品中相對比較清晰地領悟到一點什麼,一有所悟快不可言,否則即心生厭倦逃之夭夭。所以忽視了讀者渴求是不應該的。過去理論有種種理由隔離了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從藝術角度看或許不無道理,但用現代眼光看,是不是也過於“精英”而少了一點平民味呢?!是不是多少顯得有點冷了呢?當然,這種交流應是平等自由民主的,而不是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的,更不是徒作大言到處賣弄推銷自己的。——一己之見,或許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