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時的山西提督潘育龍乘機上書,將走馬賣解之人盡數查拿,江湖演藝發展遭受沉重打擊。知道爲啥中國出不了大篷車吉卜賽人了吧?逃荒,那不是給盛世抹黑嘛。
不過,康熙年間還真的搞了場大馬戲。康熙二十二年,因爲四海承平,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皇帝決定撥銀一千兩,在後宰門外搭高臺,上演《目連救母》。這出戏的特別之處在於,凡是道具涉及動物的,全部用活的,動用了虎、象、馬。現在的話劇,舞美讓把活馬牽到舞臺上,還真不新鮮。
以上都是皇家的玩意兒,到了民間,花樣可就更多了。金元時期,民間有一種倒喇戲,用琵琶、胡琴、箏等樂器組成樂隊伴奏,舞蹈演員們則頭頂雙甌,甌上燃燈,口噙湘竹,以竹擊節,有點像現在雜技中的頂碗,又有點像曲藝中的燃燈大鼓,關鍵是他們不是站着,而是要舞蹈。這難度也是相當大的。
不得不提一提木偶戲,也叫傀儡戲。《夢粱錄》說,最早的一出木偶戲,講的是漢朝陳平奇計解白登之圍的故事。當時有名的藝人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木偶戲也是分很多種的,其中有一種叫“肩擔戲”,拿個木棍,掛個簾子就開始演出了,一手五個指頭,上面五個小木偶,另一手敲鑼打鼓,嘴裏變聲,給衆多人物配音,整個演出,一個人齊活。現在,這種手指木偶,還是媽媽給小孩子講故事的最佳道具吧?
人操縱的傀儡戲,不算奇特——聽說過機械木偶戲嗎?唐朝大曆年間,太原節度使辛雲京去世,葬禮上,就出現了機械木偶——各路節度使紛紛送祭禮,其中范陽送來的最大個兒,上面倆木偶對打,是尉遲恭戰突厥,“機關動作,栩栩如生”。等到祭奠完畢,靈車要出發的時候,范陽的使者把隊伍攔住了:“別走啊,還沒演完。”於是大家停下,等着下一出:項羽劉邦鴻門宴。來哭靈的人們爭先恐後扒着帷幕看戲,都沒人哭了。最後孝子出面,說演得不錯,賞馬兩匹,這才完事。
和木偶戲齊名的,自然是皮影戲,宋元時已經相當普及。《武林舊事》中寫,杭州著名的皮影戲演員有三賈和三伏,三賈是賈偉、賈儀、賈佑,三伏是伏大、伏二、伏三。還有一名女性,叫黑媽媽。《夢粱錄》則說,杭州的名演員是賈四郎、王升和王閏卿等。
皮影戲起於汴京,剛開始用素紙製作,後來改用羊皮,用彩色裝飾,避免損壞。皮影戲的內容,大多是說史,所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好人壞人,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