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朝還流行一種“過錦戲”,大約有一百多回,每回的演員都有十來個人。一回過錦戲的演出時間不算長,跑龍套的打着引旗一對,在鑼鼓聲中上場,就是一回開始了。其內容大多來自市井,比如世間騙局醜態啊、癡男怨女啊、奸商官司啊之類,關鍵是,一定要把觀衆逗笑。有點類似微縮的元雜劇,實際上更像現在的小品。
張岱《陶庵夢憶》說,明朝還有個節目,叫“扮馬上故事”。二三十人騎在馬上,不需要怎麼演,也不要演技,關鍵是要像,大家一出來,就能讓觀衆明白這是哪一齣。衣袍鎧甲之類服裝道具,花再多的錢也不在乎。他講到有一次祈雨,他家所在地方要搞馬上故事,題材是《水滸》,於是大家遍地去尋找黑矮漢、長大漢、頭陀、胖大和尚、茁壯婦人、姣長婦人、青臉的、紅臉的……城裏沒有去郊區,本縣沒有去鄰縣,重金聘請,最後終於湊齊了一套“梁山好漢”。
自古文體不分家,說完文藝演出,再說點體育的。古代最爲普及的羣衆體育運動,就是拔河。“拔河”這個詞,唐朝就有了,再以前,還叫過“牽鉤”。相傳是春秋時楚國伐吳,練兵時用的。原來是用竹篾編的纜繩,後來改用麻繩,長達四五十丈,兩邊共分出幾百條小繩。每年正月望日,人們都舉辦拔河比賽,分成兩隊,把小繩子系在胸前,然後在鼓點聲中對拉。大繩正中立大旗爲界,觀衆齊聲加油,勝負規則就不用說了,人人都知道。
另一項人們喜聞樂見的運動,是摔跤。摔跤當年不叫摔跤,叫相撲,日本現在還保留着這個名字,另一個名字是爭交。令人萬分喫驚的是,在宋朝,居然有女子摔跤,還是——裸體的。宋朝嘉祐某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帶着後宮娘娘們上宣德門,看民間百戲,其中就有刺激的女子裸體相撲。看完了,皇帝只說了一個字,賞!爲這事,司馬光耿耿於懷,特別上書:娘娘們都還在啊,還看女人裸體摔跤,還賞,這也太變態了吧?他堅決請求禁止女子“裸跤”。
但女子摔跤運動員則一直存在着,被稱爲“女颭”。每當摔跤比賽開始時,女颭負責出來熱場子,當時叫打套子,數對打完,觀衆已經是人山人海。這時候,男人的比賽纔開始。
南宋最著名的摔跤比賽在杭州護國寺南高峰舉辦,搭個大臺子,設個獎品,各地選拔來的膂力過人、天下無敵者纔有資格登場競技。獎品包括旗帳、銀盃、綵緞、錦襖、馬匹等等。宋理宗景定年間,還有一位溫州來的優勝者韓福,獲得了軍佐的職位。
南宋杭州,有名的男子跤手包括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賽關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鄭伯大、鐵稍工韓通住、楊長腳等等,女子選手呢,也有位賽關索,還有囂三娘、黑四姐。可惜了,沒有發揚光大,要不現在的職業拳擊和相撲,算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