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北朝以前,大多數人平時頭上就戴個方巾。到了北周武帝那時候變化了。周武帝心靈手巧,繫頭巾的時候硬是從腦後抻出了兩個小翅膀,自此頭巾就叫作“幞頭”。到了唐朝,皇族們都用絲綢做幞頭,翅膀比較長,士大夫和老百姓只能用粗帛,翅膀短。當時的頭巾裹在頭頂,皇家的頂比較小,是圓的,叫作“內樣”,而其他人的頭巾頂必須裹得方方正正。開元年間,唐玄宗接見燕國公張說,瞧着他的腦袋,怎麼瞧怎麼彆扭,於是乾脆送了他一個內樣幞頭,說你就戴這個吧。張說下次見唐玄宗的時候,戴着幞頭,皇帝樂了,於是下令,所有官員都得戴內樣幞頭——很快,內樣幞頭就流傳開來,人人都戴了。
戴幞頭是個時尚,也有不少樂子。比如吏部尚書劉晏,裹幞頭的時候就特別慢,先壓出一個翅膀來,再壓出一個翅膀來。後來旁人提醒:“尚書幹嗎不把兩翅一抽,不就行了嗎?”劉晏聽了大喫一驚:“什麼?這兩個翅膀是通的?能抽出來?”劉晏裹頭,在當時成了個特別逗樂的段子。
還有一位兵部侍郎嚴武,裹頭的時候喜歡把頭巾浸溼,叫作“水裹”。這樣裹頭的效果,就是幞頭特別緊,而且翅膀上還有好看的褶皺,於是人皆效之——水裹成了時尚了。
御史陸長源比較個性,有天忽然給自己裹了個蟬翼羅幞尖巾子。有人笑話他,他很不屑:“哼,人有才,就是拿蜘蛛網裹個牛角都沒啥不行的。要是沒才,拿玉片裹個簸箕,也沒啥用。”這話擱到現在,可以說成:要是有氣質,穿什麼人都漂亮,要是沒氣質,穿黑絲,那有用嗎?
唐文宗的時候,有個左拾遺叫夏侯孜。有天上朝,夏侯孜穿了身桂管布(一種廣西土布)的衣服就來了。唐文宗就問:“你怎麼穿得這麼寒酸啊?”夏侯孜知道皇帝屬於倡導節儉的人,立刻順竿爬:“這布厚實,可以禦寒。”
皇帝十分滿意,對此念念不忘。一天突然對宰相說:“我覺得那個夏侯孜,一定是貞介之士。”宰相立馬回了一句:“他是當代活顏回、活冉求。”顏回和冉求都是聖人門徒,節約表率啊。皇帝深有感觸,長嘆一聲,第二天,也弄了身桂管布衣服穿上了。百官一看,得了,還什麼綾羅綢緞啊,找布去吧。
要是穿越到那個時代,可以看見皇帝和滿殿文武官員都是粗布衣服,真是亙古奇觀。好比現在大家都穿西服一樣。時尚,就是這麼流行起來的。
至於夏侯孜,他真的簡樸嗎?未必。他最後是練房中術練死的,一天一個小姑娘,花費比衣服大多了。自古至今好多人,拿他說房事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