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其人與《包法利夫人》 (第3/4頁)
毛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和很多同行一樣,福樓拜追求絕對客觀的努力也沒有成功,因爲完全不帶主觀是不可能的。小說家應儘量讓故事裏的人物自己展示自己,而且要儘量讓人物的行爲符合人物的性格,這無疑是對的。如果小說家跳出來生生把讀者的注意力拽向主人公的魅力或反面人物的惡行上,如果他不停說教且東拉西扯一些不着邊的東西,如果他講故事的同時自己還要在故事中扮演某個角色,那就很容易讓讀者生厭。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也只是敘述方式上的事罷了,而且很多十分出色的小說家都會時常使用這些方法,就算這種方法有時顯得不合時宜,但不能就此否認它的價值。那些極力想避免如此的小說家,其實也只能做到表面上摘除自己的個性於小說之外,因爲無論是否願意,他對主題的選擇,還有對人物性格和敘述角度等方面的安排,都難以徹底逃脫自己個性的影響。衆所周知,福樓拜是位悲觀主義者。愚蠢是他所不能容忍的,而市儈氣、平庸的人、日常瑣事等,皆令他感到憤怒。他毫無憐憫心,亦無慈愛心,自他成年以後,他都全然是個病人,同時又飽受因自己疾病而自卑的折磨,他有些神經質,伴隨着持續的煩躁不安。他極端褊狹,他是個浪漫主義者,卻害怕成爲浪漫主義者,他挫敗而憤懣,只因他缺乏自己理想中的性愛能力,就乾脆地投入到包法利夫人的骯髒故事中,破罐破摔。他其實沒能在小說中排除他的個性,當他選擇寫德拉馬爾的故事時,當他把故事中的人物設計成這樣或那樣時,他其實就已經顯露了自己的個性。在這部篇幅達五百頁的小說的情節中,他向我們展示了許多人物,而除了拉里耶爾博士這個主要人物之外,其餘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可救藥的。他們不是人格卑劣就是性情平庸,不是表現愚蠢就是天性淺薄。這樣的人,世上的確很多,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如此。很難想象一個市鎮裏(不管多小)竟會沒有一個明智、善良而願幫助別人的人。
福樓拜經過反覆考慮,打算在小說中展示一羣庸俗不堪的人物,並且爲他們的庸俗本性和糟糕處境設計一連串事件。但他這樣做很可能會導致讀者對這些乏味的人物喪失興趣,只因他所不得不講述的那些事件本就沉悶冗長。至於他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我稍後詳談。在此之前,我且判斷一下,他在哪些方面成功貫徹了自己的意圖。
首先必須指出,他用了一種完美的技巧來刻畫人物的性格,使得他們的真實性十分令人信服。我們一見到他們就能接受他們,彷彿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雙腳站立於這個世界上。我們會覺得有關他們的一切都理所當然,就和我們生活中的管道修理工、雜貨鋪老闆和醫生等人一樣,我們不會覺得他們是小說裏的角色。比如,郝麥就是一個類似米考伯先生[11] 的幽默形象。法國人熟悉他如同英國人熟悉米考伯先生,他們信任他也如同我們不信任米考伯先生。只因他和米考伯先生完全不同,他永遠帶着真摯,帶着誠懇。
但我怎麼也無法說服自己,愛瑪·包法利竟會是一個農夫的女兒。確實,她身上有某種世人皆有的東西。在回答愛瑪原型爲誰時,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其實就是我本人。”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可笑而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自己是富裕的、漂亮的、成功的,或是浪漫傳奇中的男女主人公。也許正是我們大多數人太理智、太膽小或者太不喜歡冒險的緣故吧,所以並不會讓幻想過多影響我們自身的行爲。然而包法利夫人卻是個例外,不唯她本人活在幻想中,連她的美貌亦是世所難見。其實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並非都具有福樓拜所追求的必然性。比如,在她對她的第一任情人失望的時候,竟患了腦膜炎,且一得就是四十三天,差一點進了鬼門關。據我所知,腦膜炎在那個年代就連醫生們都不怎麼熟悉。小說家們一直慣用某種特殊疾病作爲擱置人物的藉口,我推測福樓拜用這種病折磨包法利夫人,不過是想以這場既痛苦又費錢的病給她點訓誡,但其實效果不大。此外,包法利醫生的死也一樣,他的死只是因爲福樓拜想結束這本書罷了。
很多人都知道,福樓拜和出版商曾被起訴過,理由是《包法利夫人》不道德。我曾看過當時檢察官和辯護律師的法庭發言記錄。檢察官還將一些被認爲色情的章節當衆讀了出來,而這些章節在今天來看只會讓人付以一笑,在當代小說中那比比皆是的性愛描寫面前,它們顯然太規矩了。然而在1857年,檢察官卻如此震驚,實叫人難以相信。至於辯護律師的辯護詞稱,這些情節爲小說所必需,且小說的總體道德傾向還是好的,雖然包法利夫人的行爲比較放蕩,但她最後還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法官採納了辯護律師的看法,最後宣判福樓拜等人無罪。不過,當時他們好像沒想過,包法利夫人的悲慘結局是由她欠債導致的,而非通姦。另外,有關她的欠債也存在問題。由於福樓拜將其描述成農民的女兒,而以法國農民那樣的經濟頭腦,沒理由不圓滑地周旋於她的情人之間,以設法還清債務。
以上這些話,並非是對一部偉大的作品吹毛求疵。我只是想說,福樓拜想做的事情完全沒有達到預期,因爲那種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完全做到。一部小說基本上是一連串事件的直觀展示,小說家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塑造出生動的人物,以吸引讀者。小說並非現實生活的複製品,就像小說中的對話不能照搬現實生活中的交談,它必須得提煉、概括出對話內容的基本要點,並賦予它現實生活中少有的簡明扼要。也就是說,小說家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需加以變形,以適應其計劃中的安排並維繫讀者的注意力。小說中,必須捨去不相干的東西,重複的事情亦然。還有那些在現實中斷斷續續的、沒什麼關聯的事,那些偶然和必然的事,往往也得在小說中進行重組。所以小說基本難免涉及那些現實中似乎不可能發生的情節。即使有些讀者早習以爲常的情節,並被當作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樣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其實也是出自小說家的有意安排。小說家從來就無法提供現實生活的文學化摹本,他們只能儘可能勾畫出一幅逼真的圖畫,這一點即便是現實主義小說家也不能例外。如果你相信了他勾勒的圖畫,那就是他的成功。
這方面,福樓拜可以說相當成功,其《包法利夫人》就表現出了極其真實的效果。之所以如此,我想不僅是因爲他筆下的人物極其逼真,同時也因爲福樓拜憑着異常敏銳的觀察力,準確地運用每一個必要的細節,使其完美體現出他的基本意圖。這部小說的結構也是一個亮點。小說的主角是愛瑪·包法利,但小說以其丈夫包法利的早年生活和第一次婚姻作爲開端,又以他的精神崩潰和死亡作爲結尾。有些批評家對此頗爲詬病,我卻不這麼認爲,其實福樓拜應該是故意設計把愛瑪的故事包裹在她丈夫的故事裏,就如同把一幅畫嵌在畫框裏一樣。我深信,他一定感覺到這樣做不僅能使小說圓滿,同時也能給予作品藝術上的完整性。如果這真出於他的精心設計的話,那麼,若非小說結束得匆忙和武斷,這一設計意圖恐怕會更爲明顯。
小說中有一個點,迄今還沒有批評家注意到。所以現在我想提醒你,因爲這是體現福樓拜寫作技巧的一個絕佳例證。那是在愛瑪結婚後的前幾個月,當時她居住在一個叫道特的村子裏,她極其討厭那裏,但爲了小說的平衡性着想,福樓拜不得不拿出與其他部分相當的篇幅來細緻描寫她在那裏的生活。這種描寫按說是很難的,因爲既要一直描寫令主人公厭煩的事情,又要保證情節不會真的讓讀者覺得厭煩。而福樓拜顯然成功做到了這一點,當你閱讀那一長段描述時,竟完全沒有沉悶的感覺,反而會興致盎然。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於是試着把那一長段描寫重讀了一遍。然後我發現,福樓拜描寫的一連串異常瑣碎的事情中,每一件都是新鮮的,沒有一件是重複的,你不感到厭倦是因爲讀到的描寫始終是新鮮的;同時,每件事情又的確是那樣瑣碎平淡,毫無激動人心的東西,那麼從這裏你就會確實而直觀地,甚至震驚地體驗到愛瑪心中的厭煩情緒。包法利夫婦離開道特後,住在永鎮。小說中那段對永鎮的描寫就顯得有點遊離於情節之外,不過也就僅有這一段而已,其他對鄉村或市鎮的描寫都十分優美,並且和情節敘述珠聯璧合。它們都爲情節服務,也應該如此。福樓拜善於通過人物的活動將人物介紹給讀者,所以我們往往是循序漸進地瞭解他們的真實面目、生活方式和家庭背景的,就如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識、相知一樣。
我在前面說過,福樓拜十分清楚,要寫一部展現庸人的小說,有落入枯燥乏味中去的風險。但他決意要寫一部藝術作品,並認爲唯有用優美的文體才能克服題材的卑瑣和人物的粗鄙。我不確知世上是否有天生的文體家,但福樓拜肯定不是。他的那些在其去世後才面世出版的早期作品顯得囉唆又浮誇,至於他寫的那些信件,不僅沒有體現出他任何非凡而優雅的語言能力,甚至還有不少文法錯誤。然而,就憑一部《包法利夫人》,他使自己躋身爲法國最偉大的文體家之一。當然,一個外國人再怎麼精通法語,充其量也只能評判出一個大概,若想翻譯這部作品,必然會疏漏許多細節,很明顯,原作的音樂性、用語的精妙貼切、韻味,肯定要失色不少。儘管如此,我覺得仍然有必要告訴讀者,福樓拜所爲之努力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又是以何種方法達成目標的,因爲所有國家的小說家都可以從他的理論和實踐中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