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勃拉姆斯完成了他的第二首,也是最後一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與第一首E小調的奏鳴曲相隔了二十一年。往事如煙,不堪回首。勃拉姆斯老了,身體不斷地發胖使他越來越感到行動不便。幸運的是他仍然活着,他仍然在自己的音樂裏表達着與生俱有的沉思品質。他還是那麼的嚴肅,而且他的嚴肅越來越深,在內心的深淵裏不斷下沉,永不見底地下沉着。他是一個一生都行走在同一條道路上的人,從不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方向,別人的指責和瓦格納式的榜樣從沒有讓他動心,而且習慣了圍繞着他的紛爭,在紛爭裏敘述着自己的音樂。他是一個一生都清醒的人,他知道音樂上的紛爭是什麼?他知道還在遙遠的巴洛克時代就已經喋喋不休了,而且會父債子還。他應該讀過卡爾·巴赫的書信,也應該知道這位忠誠的學生和兒子在晚年是如何熱情地捍衛父親約翰·巴赫的。當一位英格蘭人伯爾尼認爲亨德爾在管風琴演奏方面已經超過約翰·巴赫時,卡爾·巴赫憤怒了,他指責英格蘭人根本不懂管風琴,因爲他們的管風琴是沒有踏板的,所以英格蘭人不會了解構成傑出的管風琴演奏的條件是什麼。卡爾·巴赫在給埃森伯格教授的信中這樣寫道:“腳在解決最紅火、最輝煌以及許多伯爾尼一無所知的事情中起着關鍵的作用。”
勃拉姆斯沉默着,他知道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還有他的導師舒曼的音樂已經世代相傳了,同時音樂上的紛爭也在世代相傳着,曾經來到過他的身旁,現在經過了他,去尋找更加年輕的一代。如今,瓦格納和李斯特都已經去世,關於激進的音樂和保守的音樂的紛爭也已經遠離他們。如同一輛馬車從驛站經過,對勃拉姆斯而言,這是最後的一輛馬車,車輪在泥濘裏響了過去,留下了荒涼的驛站和荒涼的他,紛爭的馬車已經不願意在這荒涼之地停留了,它要駛向年輕人熱血沸騰的城市。勃拉姆斯煢煢孑立,黃昏正在來臨。他完成了這第二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這首F大調的奏鳴曲也是他第九十九部音樂作品。與第一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相比,似乎不是另外一部作品,而是第一首奏鳴曲的第三個樂章結束後,又增加了四個樂章。
中間相隔的二十一年發生了什麼?勃拉姆斯又是如何度過的?疑問無法得到解答,誰也無法從他的作品裏去感受他的經歷,他的作品和作品之間似乎只有一夜之隔,漫長的二十一年被取消了。這是一個內心永遠大於現實的人,而且他的內心一成不變。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具有了五十三歲的滄桑,在五十三歲的時候他仍然像二十歲那樣年輕。
第二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保持了勃拉姆斯內省的激情,而漫長的回憶經過了切割之後,成爲了嘆息一樣的段落,在旋律裏閃現。於是這一首奏鳴曲更加沉重和陰暗,不過它有着自始至終的、飽滿的溫暖。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塞爾金的演奏彷彿是黃昏的降臨,萬物開始沉浸到安寧之中,人生來到了夢的邊境,如歌如訴,即便是死亡也是溫暖的。這時候的大提琴和鋼琴就像是兩位和諧的老人,坐在夕陽西下的草坡上,面帶微笑地欣賞着對方的發言。
很多年過去了,勃拉姆斯的生命消失了,他的音樂沒有消失,他的音樂沒有在他生命終止的地方停留下來,他的音樂敘述着繼續向前,與瓦格納的音樂走到了一起,與李斯特和肖邦的音樂走到了一起,又和巴赫、貝多芬和舒曼的音樂走到了一起,他們的音樂無怨無恨地走在了一起,在沒有止境的道路上進行着沒有止境的行走。
然而,年輕一代成長起來了,勳伯格成長起來了,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音樂革命者,這位瓦格納的信徒,同時也是勃拉姆斯的信徒,在他著名的《昇華之夜》裏,將瓦格納的半音和絃和勃拉姆斯室內樂作品中精緻結構以及淋漓盡致的動機合二爲一了。勳伯格當然知道有關瓦格納和勃拉姆斯的紛爭,而且他自己也正在經歷着類似的紛爭。對於他來說,也對於其他年輕的作曲家來說,勃拉姆斯是一位音樂語言的偉大創新者,他在那個時代被視爲保守的音樂寫作在後來者眼中,開始顯示其前瞻的偉大特性;至於瓦格納,他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是公認的激進主義者,公認的音樂語言的創新者,後來時代的人也就不會再去枉費心機了。隨着瓦格納和勃拉姆斯的去世,隨着那個時代的結束,有關保守和激進的紛爭也自然熄滅了。這兩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在他們死後,在勳伯格這一代人眼中,也在勳伯格之後的那一代人眼中,他們似乎親如兄弟,他們的智慧相遇在《昇華之夜》,而且他們共同去經歷那些被演奏的神聖時刻,共同給予後來者有效的忠告和寶貴的啓示。
事實上,是保守還是激進,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看法,它從來都不是音樂的看法。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結束,與那些時代有關的看法也同樣在劫難逃。對於音樂而言,從來就不存在什麼保守的音樂和激進的音樂,音樂是那些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民族的人,那些不同經歷和不同性格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和不同的認識,以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形式,最後以同樣的赤誠之心創造出來的。因此,音樂裏只有敘述的存在,沒有其他的存在。
一九三九年,帕布羅·卡薩爾斯爲抗議佛朗哥政府,離開了西班牙,來到了法國的普拉德小鎮居住,這位“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又是最高尚的人道主義者”開始了他隱居的生活。卡薩爾斯選擇了緊鄰西班牙國境的普拉德小鎮,使他離開了西班牙以後,仍然可以眺望西班牙。帕布羅·卡薩爾斯的存在,使普拉德小鎮成爲了召喚,召喚着遊蕩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在每一年的某一天,這些素未謀面或者闊別已久的音樂家就會來到安靜的普拉德,來到卡薩爾斯音樂節。於是普拉德小鎮的廣場成爲了人類音樂的廣場,這些不同膚色、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音樂家坐到了一起,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下,人們聽到了巴赫和亨德爾的聲音,聽到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聲音,聽到了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聲音,聽到了巴托克和梅西安的聲音……只要他們樂意,他們可以演奏音樂裏所有形式的敘述,可是他們誰也無法演奏音樂史上的紛爭。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