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廈門集美學校 (第4/4頁)
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六
餘在集美,寢室既寬靜,教課又輕減,乃一意肆力於讀書。圖書館距餘寢室不遠。校長屢告餘,圖書館事,盼時加指導。又告餘,已告圖書館長,當謹聽規劃。餘疑之勉前年推薦,時必受若泰意見,言餘爲圖書館長,不言餘爲小學校長。故集美校長乃存有此印象。然餘未以詢之勉。惟圖書館長視餘落落,餘亦僅借書即離去,不逗留。猶憶在集美所讀,以《船山遺書》爲卷帙最巨。餘在梅村已成習慣,讀書必自首迄尾,通體讀之。不抽讀,不翻閱,讀《船山遺書》亦然。遇愜意處,加以筆錄。後在北京大學寫《近三百年學術史》,船山一章所用資料即本此。又讀其注《楚辭·九歌》,言屈原居湘乃漢水,非沅湘之湘,尤有啓發。後在《先秦諸子系年》一書中詳論之。又爲《楚辭地名考》,《周初地理考》,《三苗疆域考》,最後爲《史記地名考》,餘之注意古史地名遷革,其起源在此。後餘又撰《莊子纂箋》一書,亦從船山注莊發其義。
餘在集美又好作海灘遊。預計每日海潮上下之時刻,先潮漲而去,坐大石上迎潮,潮迫身而退。獨有一唱歌圖畫教師,今已忘其名,亦好來迎潮,每與相值。彼好述其師李叔同後出家爲弘一法師者之言行,纖毫備敘。餘聞此等語,真如在世外,非人間,令人神往,誠當年餘遊海灘一異遇也。
七
年假後,餘再往學校,風潮驟起。學生對學校多所請求,校長拒弗納。學生益堅持,久相持,不決。事聞於校主。校主告人,我請了校長,學校事一切由其作主,我決不過問。校長遂由此絕不作退讓意。時同事中,有兩人,與餘而三,願出面居中作調停。同學已接納,校長派人來言,學校自有主張,幸勿介入。最後乃激起公憤,羣議散學。一晨,學生召集一大會,惟學生素所敬重之教師皆邀請預會,相聚言別。其中實多事前在背後對諸生鼓盪或贊助此風潮之人。餘亦被邀列席。學生一一請諸師臨別贈言,亦請餘,餘辭。諸師皆言,學生反抗學校,走向光明,乃教育之成功。學生屢屢鼓掌不已。及正午十二時,贈言方畢,將散會。餘聽諸同事言,心有感,不耐久默,起立求發言。主席邀登臺,餘一時興奮,直言不忌,大意謂諸生反抗學校,走向光明,如謂是教育成功,亦即是學校之成功。果學校教育失敗,諸生今日散去,前途恐無光明可期。諸生回家後,恐諸家長暑假後仍會令諸生回校,到時諸生當憶餘此刻所言。倘諸生決意不返,寧無繼續來此求學之人,則學校仍是此一學校。否則學校空留此一堆壯麗美好之大建築,寂寂無人,諸位與此學校或久或暫,均已結合有此一段姻緣,思之豈不可惜。學校縱有不是,諸生豈宜爭一時之義氣,出此下策。諸生驟聞餘言,皆默坐無表示。餘又謂,此刻諸生不鼓掌,但亦不發噓聲,此乃諸生之良心顯露。請皆認取此刻,歸後細思之。餘退。有學生欲登臺發言,主席大聲叫,大會已畢,勿再發言。會遂散。學生邀餘作團體照者,又十餘起。
時校長派人在會場後面竊聽。散會後,即派人來餘室。言餘在會場凡言校長不是處,校長皆一一誠心接受,下學年當力求改進。隨又派人送來下學年聘書,餘拒不納。又派人來,餘言,廈門海輪已先定席位,明晨即起程。來人堅不許攜帶行李。不得已,留行李兩件,私下託錫昌隨後帶回。餘以中秋節後前來,以端午節前離去,是爲餘在集美一學年之經過。及上船。鼓吹此次學校風潮諸同事多同輪,途中與餘均絕不談風潮事。
下一學年,餘乃轉至無錫第三師範任教。然仍兩度續得集美聘書並蒙電召,餘皆婉辭。一九四九年,餘來香港,有人告餘,集美校長葉採真亦來香港,聞君來,不日當來相晤。然亦竟未會面。前後相距,則已近三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