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新亞書院(續一) (第6/6頁)
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
一九五五年春,哈佛雷少華教授來嘉林邊道訪餘,沈燕謀在旁任翻譯。餘談新亞創校經過,謂斯校之創,非爲同人謀啖飯地,乃爲將來新中國培育繼起人才,雷少華極表讚許。餘謂,惟其如此,故學校規模雖小,同時已創辦了一研究所。科學經濟等部分優秀學生,可以出國深造,惟有關中國自己文化傳統文學哲學歷史諸門,非由中國人自己盡責不可。派送國外,與中國人自己理想不合,恐對自己國家之貢獻不多。惟本校研究所規模未立,仍求擴大。雷少華提聲道是。謂君有此志,願聞其詳,哈佛燕京社或可協款補助。餘言,新亞同人對原有研究所只盡義務,未受薪水。依香港最近情勢,大學畢業生即須獨立營生,故辦研究所,首需爲研究生解決生活,供以獎學金。以當前港地生活計,一人或一夫一婦之最低生活,非港幣三百元,不得安心。正式創辦最先僅可招收研究生五六人,此下再相機逐年增添。雷少華謂此款當由哈燕社一力幫助,君可放手辦去。餘謂尚有第二條件,雷默然良久,問復有何條件。餘答,辦研究所更要者在書籍,前兩年日本有大批中國書籍可購,新亞無經費,失此機會,但此下尚可在香港絡續購置,惟已無大批廉價書可得。雷謂此事誠重要,哈燕社亦當盡力相助。餘又謂尚有第三條件,雷甚表詫異之色,謂更再有第三條件耶?君試再續言之。餘謂新亞辦此研究所,由哈佛出款,一切實際進行則新亞自有主張,但須逐年向哈燕社作一成績報告,始獲心安。故創辦此研究所後,即宜出一學報,專載研究所指導同人及研究生之最近著作與研究論文,可使外界知此研究所之精神所在,亦爲全世界漢學研究添一生力軍,亦即爲哈燕社作報告。此事需款不巨,但爲督促此一研究所向前求進,亦不可缺。雷頻頻點首,告餘,君可照此三項具體作一預算,當攜返哈佛作決議。是晨十時起,談至十二時,餘偕燕謀在街上一小餐店與雷少華同膳而別。
新亞已先得亞洲協會之助,即在太子道租一層樓,作辦研究所之用。但艾維不久即離亞洲協會,此事遂無發展。至是,始爲新亞創辦研究所之正式開始。
新亞研究所在先不經考試,只由面談,即許參加。或則暫留一年或兩年即離去,或則長留在所。自獲哈燕社協款,始正式招生。不限新亞畢業,其他大學畢生生均得報名應考。又聘港大劉百閔、羅香林、饒宗頤三人爲所外考試委員,又請香港教育司派員監考。錄取後修業兩年,仍須所外考試委員閱卷口試,始獲畢業。擇優留所作研究員,有至十年以上者。
哈佛燕京社先於五四年,來函邀請新亞選派一年輕教師,在三十五歲以下者,赴哈佛訪問。詢之港大,並無此事,乃知在港惟新亞一校獲此邀請。以新亞教師無年輕合格者,姑以年長者一人亦曾留學美國者,商其同意應之。哈佛以不符條件,拒不納。翌年,又來函邀,遂以新亞第一屆畢業留爲研究生者余英時以助教名義派送前往。一年期滿又獲延長一年。又改請加入哈佛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是爲新亞研究所派赴國外留學之第一人。後又續派研究所何佑森、羅球慶、孫國棟等赴哈佛訪問。
又一年,美國西雅圖大學德籍教授某君來新亞,已忘其名。告餘,倘新亞派學生赴彼校研究所,可獲優遇。遂派餘秉權前往。任蕭公權助教,得該校學位後,歸港任教港大中文系。嗣又赴美任某資料中心主任,出版及宣揚華文書籍亦歷有年矣。此後新亞研究所及大學部學生遠赴美歐及日本各國遊學及任職者,不勝縷舉。
餘離大陸前一年,有新任蘇州城防司令孫鼎宸,來餘家相訪。其人忠厚誠樸,極富書生味。告餘,彼系青年軍出身,在軍中不斷誦讀中國史書,對呂思勉先生所著,玩誦尤勤。對餘書,亦有研究。有所詢問,備見其用心之勤。時國內風聲日緊,餘與彼曾屢有往來。餘隻身赴廣州,以家事相托,懇其隨時照顧。及新亞書院創始,鼎宸亦舉家來港。新亞在桂林街創辦學術講座,鼎宸每週必來聽。後遂將當時歷次講稿編爲《新亞學術講座》一書,是爲新亞正式有出版之第一書。新亞研究所正式成立,鼎宸亦來所學習。餘曾囑其編《中國兵制史》一書,由張曉峯代爲在臺北出版,亦爲新亞研究所諸生正式出書之第一部。
鼎宸岳母乃山東主席王耀武之母,某年卒,餘夫婦赴其家弔唁,此爲餘至鼎宸家之第一次。乃知鼎宸來港,本頂有一層樓,因日用不給,將此樓諸室絡續出租,僅留沿街一廊有檐有窗,自供居住。僅一牀,供其岳母臥宿。鼎宸夫婦則睡行軍牀,晨起則拆去,爲一家飲膳起居及鼎宸讀書之所。餘初不知其生活之清苦有如此,而勤學不輟,絕未有一言半辭吐露其艱困。乃大敬之。亦新亞艱困中所特有之一例也。
後因其女留學加拿大有成,鼎宸夫婦隨去。餘八十之年,鼎宸曾編有餘歷年著作論文一目錄,蒐羅極詳,編次極謹。亦見其雖身在國外,勤奮猶昔,年近七十,而能不忘故舊一如往年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