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關於文字表現技巧,不要光從一方面來練習,一棵樹吊死人,要多方面練習。一篇小說寫完後,可試着再把它寫成話劇(當然不一定發表),這會有好處的。話劇主要是以對話來表達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每句話都要求很精煉,很有作用。我們也應當學學寫詩,舊體詩也可以學學,不摸摸舊體詩,就沒法摸到中國語言的特點和奧妙。這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寫舊體詩詞,而是說要學習我們民族語言的特色,學會表現、運用語言的本領,使作品中的文字千錘百煉。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寫東西一定要求精煉,含蓄。俗語說:“寧喫鮮桃一口,不喫爛杏一筐”,這話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家讀了作品以後,有“喫膩了”的感覺,要給人留出回味的餘地,讓人看了覺得:這兩口還不錯呀!我們現在有不少作品不太含蓄,直來直去,什麼都說盡了,沒有餘味可嚼。過去我接觸過很多拳師,也曾跟他們學過兩手,材料很多。可是不能把這些都寫上。我就撿最精彩的一段來寫:有一個老先生槍法很好,最拿手的是“斷魂槍”,這是幾輩祖傳的。外地有個老人學的槍法不少,就不會他這一套,於是千里迢迢來求教槍法,可是他不教,說了很多好話,還是不行。老人就走了,他見那老人走後,就把門鎖起來,把自己關在院內,一個人練他那套槍法。寫到這裏,我只寫了兩個字:“不傳”,就結束了。還有很多東西沒說,讓讀者去想。想什麼呢?就讓他們想想小說的“底”——許多好技術,就因個人的保守,而失傳了。
小說的“底”,在寫之前你就要找到。有些作者還沒想好了“底”就寫,往往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結果只好放棄了。光想開頭,不想結尾,不知道“底”落在哪裏,是很難寫好的。“底”往往在結尾時才表現出來,“底”也可以說是你寫這小說的目的。如果你一上來把什麼都講了,那就是漏了“底”。比如,前面所說的學槍法的故事,就是叫你想想由於這類的“不傳”,我們祖國從古到今有多少寶貴的遺產都被埋葬掉啦!寫相聲最怕沒有“底”,沒有“底”就下不了臺,有了“底”,就知道前面怎麼安排了。
小說所要表達的東西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當前着重於寫建設,這是正確的。當然,也可以寫其他方面的生活。在寫作時,若只憑有過這麼回事,湊合着寫下來,就不容易寫好;光知道一個故事,而不知道與這故事有關的社會生活,也很難寫好。
小說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書信體,日記體,還有……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作品,思想性並不強,可是寫得那麼抒情,那麼有色彩,能給人以藝術上的欣賞。這種作品雖然沒有什麼教育意義,我們不一定去學,但多看一看,也有好處。現在我們講百花齊放,我看放得不夠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得不多,特別是世界名著和我國的優秀傳統知道得不多。
生活知識也是一樣,越博越好,瞭解得越深越透徹越好。因此,對生活要多體驗、多觀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儘可能去多接觸一些事物。就是花木鳥獸、油鹽醬醋也都應注意一下,什麼時候用着它很難預料,但知道多了,用起來就很方便。在生活中看到的,隨時記下來,看一點,記一點,日積月累,日後大有用處。
在表現形式上不要落舊套,要大膽創造,因爲生活是千變萬化的,不能按老套子來寫。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一旦一成不變,便會衰落下去。因此,我們要想各種各樣的法子衝破舊的套子,這就要敢想、敢說、敢幹。“五四”時期打破了舊體詩、文言文的格式,這是個了不起的文化革命!文學藝術,要不斷革新,一定要創造出新東西,新的樣式。如果大家都寫得一樣,那還互相交流什麼?正因爲各有不同,才互相觀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新創造的東西,可能有些人看着不大習慣,但大家可以辯論呀!希望大家在文學形式上能有所突破,有新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