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家國君擔心秦國、楚國和齊國的三重壓迫,你卻只說魏國本身而不提其餘三國,搞得和魏國之所以被攻打全都是自己的錯一樣,這種受害者有錯論放在當時實在是不合時宜。
所以在註解關於梁惠王的篇章時,袁樹就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魔改,將孟子的意思從單純吹捧仁義魔改爲希望梁惠王執行【致良知】的策略。
孟子說只要實行仁政,百姓安居樂業,那麼百姓即使用木棍都能打贏秦國和楚國的強兵。
袁樹對此註解爲孟子是在打比方,着重講述致良知的重要性,把仁政貫徹下去。
百姓得到了富足,自然會保衛自己的財產,這個時候秦國和楚國派兵來進攻,百姓和國君就站在了統一戰線上,百姓自然會奮起抗擊秦、楚。
以此爲突破點,將孟子一大通仁義道理的宣揚全部魔改爲對致良知的宣揚,對梁惠王的批判也主要集中在梁惠王只是聽卻並不行動起來這一點上。
由此,就能得出梁惠王的失敗在於他只是知道良知,卻不去做。
不做,等於不知。
不知,自然什麼都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