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在城有點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們把尋找一碗好面的起點選在了陝西咸陽的禮泉縣。這和麪條演進的歷史有關。小麥進入華夏後,人們最初並不像現在這樣去殼磨粉,而是把整顆麥粒蒸熟或煮熟。直到漢代,水磨等工具從西域傳入,人們才把麥子磨成粉,有了麪食。最早的麪食是‘湯餅’,今天的禮泉縣還保留着這種古老的麪食,叫‘烙面’。” 賈曉臻詳細地介紹着。
朱漢騰補充道:“過去在禮泉縣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做烙面的臺子。烙面的做法很有特點,先把麪糊攤成大餅,要攤得厚薄一致,不能反覆修修補補,烙好後焦褐色的花紋均勻分佈。然後把餅皮掛在鐵絲上晾乾,用木板壓着加速水分蒸發,最後切成細絲,能保存很長時間。這烙面啊,就像俗話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它可是禮泉縣人民的心頭好呢。”
王啓明接着說:“喫烙面也有講究。喫的時候,把餅絲放在藍邊白瓷的大碗裏,澆上棒骨熬製成的肉湯,再舀上一勺肉臊子,放上油潑辣子、韭菜和蒜苗,就可以上桌了。老食客都知道,要快速喫掉,因爲烙面表面有蓬鬆的空隙,放一會兒就會被浸得軟榻。而且當地人說,烙面曾經是‘武王伐紂’時候的軍糧,雖然時間上不太對,但它確實因爲方便,成了當地人出遠門離不開的乾糧。”
保羅和謝莉斯聽得津津有味,彷彿看到了古老的禮泉縣,人們忙碌地製作着烙面的場景。
賈曉臻接着說:“品味了關中古老的麪食後,我們再前往湖南長沙。當我們在飛機上喫小喫的時候,發現他們提供了一個用大米制成的新型漢堡,這彷彿在提示我,正在從小麥產區前往稻米產區。湖南在稻米種植史上意義非凡。湖南南部永州道縣的玉蟾巖發現過世界最古老的水稻種植遺蹟,湖南北部常德的澧陽平原有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和灌溉系統。明清時期,湖南享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名,是重要的稻米生產基地。”
“我們要講的食物,是稻米轉化的一種最日常的食物 —— 湖南米粉。米粉出現得也比較早,成書於南北朝或更早時期的《食次》第一次記載了米線類食物,雖然書沒有流傳下來,但米線的做法被記錄了。不過,米粉成爲湖南人的主食之一,是很晚的事情。” 賈曉臻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朱漢騰說:“米粉和麪條不同,小麥磨成粉後要做成麪條或麪餅才能喫,而稻米去殼後就能直接做米飯。米粉是將米先磨成米漿,再經過一系列煩瑣的程序才做成的。”
王啓明接着說:“長沙有位食評人郭江,寫過《長沙米粉一百單八將》,他給出了對米粉的測評維度,分別是清湯、蓋碼、粉面、煮鍋、辣椒、配菜、名氣、環境和價格。清湯和蓋碼排在前兩位,好的米粉湯頭要澄澈,用豬棒骨和雞架長時間熬製,按傳統還要加香菇梗和豆豉提鮮。米粉的肉絲碼子也要好,要用豬前腿肉,小火慢燉,讓肉絲在油脂滋潤下越燉越酥爛。這米粉啊,就像‘衆口難調調衆口,人心難得得人心’,不同的人對米粉的口味有不同的要求,但都能在這豐富的選擇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