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春節拜年
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裏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們現在讀來,鬼神、君臣、父子、夫婦等具體的社會關係,怎能和貴賤、親疏、遠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並論?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裏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裏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就是修身。順着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中庸》裏把五倫作爲“天下之達道”。因爲在這種社會結構裏,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
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絡裏,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願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了團體的存在。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裏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爲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爲中心的主義。
自我主義並不限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的楊朱,連儒家都該包括在內。楊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楊朱忽略了自我主義的相對性和伸縮性,他太死心眼兒,一口咬了一個自己不放;孔子是會推己及人的,可是儘管放之於四海,中心還是在自己。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衆星拱之。”這是很好一個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總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隨着他轉動。孔子並不像耶穌,耶穌是有超於個人的團體的,他有他的天國,所以他可以犧牲自己去成全天國。孔子呢?不然。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統裏絕不肯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穌一樣普愛天下,甚至而愛他的仇敵,還要爲殺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饒赦——這些不是從自我中心出發的。孔子呢?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