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G0S8.jpg"/>
西部地區的老嫗
於是另外一種說法發生了。孫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 Ways開章明義就說:“人類先有行爲,後有思想。決定行爲的是從試驗與錯誤的公式中累積出來的經驗,思想只有保留這些經驗的作用,自覺的慾望是文化的命令。”
在一個鄉土社會中,這也是正確的,那是因爲鄉土社會是個傳統社會,傳統就是經驗的累積,能累積就是說經得起自然選擇的,各種“錯誤”——不合於生存條件的行爲——被淘汰之後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論行爲者對於這套方式怎樣說法,它們必然是有助於生存的。
在這裏更可以提到的是,在鄉土社會中有很多行爲我們自以爲是用來達到某種慾望或目的,而在客觀的檢討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行爲卻在滿足主觀上並沒有自覺的需要,而且行爲和所說的目的之間毫無實在的關聯。巫術是這種行爲最明顯的例子。譬如驅鬼,實際上卻是驅除了心理上的恐懼。鬼有沒有是不緊要的,恐懼卻得驅除。
在鄉土社會中慾望經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爲行爲的指導,結果是印合於生存的條件。但是這種印合並不是自覺的,並不是計劃的,鄉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說是天工,而非人力,雖則文化是人爲的。這種不自覺的印合,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如果環境變了,人並不能作主動的有計劃的適應,只能如孫末楠所說的盲目地經過錯誤與試驗的公式來找新的辦法。鄉土社會環境不很變,因之文化變遷的速率也慢,人們有時間可以從容地做盲目的試驗,錯誤所引起的損失不會是致命的。在工業革命的早期,思想家還可以把社會秩序交給“冥冥中那隻看不見的手”,其實一直到目前,像美國那樣發達的文化裏,那樣複雜的社會里,居然還有這樣大的勢力在反對計劃經濟。但是這時候要維持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精神是有危險的了。出起亂子來,卻非同小可了。
社會變動得快,原來的文化並不能有效地帶來生活上的滿足時,人類不能不推求行爲和目的之間的關係了。這時發現了慾望並不是最後的動機,而是爲了達到生存條件所造下的動機。於是人開始注意到生存條件的本身了——在社會學裏發生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從客觀地位去看一項行爲對於個人生存和社會完整上所發生的作用。功能並不一定是行爲者所自覺的,而是分析的結果,是營養而不是味覺。這裏我們把生存的條件變成了自覺,自覺的生存條件是“需要”,用以別於“慾望”。現代社會里的人開始爲了營養選擇他們的食料,這是理性的時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關係去計劃他的行爲,所以也可以說是科學化的。
在現代社會里知識即是權力,因爲在這種社會里生活的人要依他們的需要去作計劃。從知識裏得來的權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稱的時勢權力;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爲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一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慾望去活動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