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孔子的批評,一面是歷史的觀念,根據文王、周公,從禮之本源處看。【故曰:“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一面是人道的【亦可說哲學的】觀念,根據天命、性、仁、孝、忠恕等等的觀點,從禮的意義上看。【故曰:“知我者其天乎?”】
<blockquote>
禮之最重最大者惟祭,孔子推原祭之心理根源曰“報本反始”。此即原於人類之孝弟心。孝弟心之推廣曰“仁”,曰“忠恕”。【孔子以“忠”字積極的獎進人類之合作,以“恕”字消極的彌解人類之衛。故曰:“忠恕達到不遠”。】是爲人與人相處最要原理,即所以維持人類社會於永久不弊者。孔子指出人類此等心理狀態,認爲根於天性,如此則生死,羣己、天人諸大問題,在孔子哲學中均已全部化成一片。
驟觀孔子思想,似有偏於復古之傾向,【如孔子屢言“好古”。】又似有偏於維持宗法封建階級之傾向。【如孔子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其實孔子已指出人類社會種種結合之最高原理。【即仁】苟能明次,直古直今,無所謂復古,【孔子之好古,只是注重歷史與文化。】亦決不致爲階級權力所僵化。【孔子之好禮,只是注重大羣體之融結,故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雖不直斥鬼神,【如曰:“敬鬼神而遠之。”】或則疑孔子仍爲宗法社會時代人之見解,【如孔子主三年之喪等】其實孔子對於人世與天國,【即性與命之問題所解答】現實界與永生界,【即孝與祭之問題所解答】並已有一種開明近情而合理之解答也。故孔子思想實綰合已往政治、歷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實切合於將來中國摶成一和平的大一統的國家,以延綿其悠久的文化之國民性。孔子思想亦即從此種國民性中所涵育蘊隆而出也。
</blockquote>
孔子在魯國做過司寇,主墮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的都城。【大夫執政,爲孔子所反對。】然而孔子未獲竟其志。自此出遊衛、宋、陳、楚諸國,【其先曾已至齊。】十四年而返魯,孔子已老。
<blockquote>
孔子周遊,其抱負並不在爲某一國、某一家,故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孔子實已超出當時狹義的國家與民族觀念之上,而貢獻其理想於當時之所謂“天下”。【在今人視之,孔子只在中國境界內活動。則實爲對整個人類之文化世界而服務也。】此種遊仕精神,爲後起學者所仍襲,到底造就了一個大一統的中國。【當時則已爲“天下”。】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