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宰相猶得不次用人。代宗時,崔佑甫爲相,日除十數人,未逾年,除吏八百員。或謗其所除多涉親故,佑甫曰:“進擬庶官,必量能補任,若素不知聞,何由察其言行?”識者是之。憲宗時,李吉甫爲相,謂學士裴垍曰:“吉甫自尚書郎流落遠地十餘年,後進人物,罕所接識。君多精鑑,幸聞今之才傑。”垍取筆疏其名氏,得三十餘人,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有“得人”稱。自文宗以下,朋黨議興,由是進用一官,遷除一吏,各相顧瞻,恐涉譏議。
</blockquote>
以前的弊害,在於社會有特殊階級【門第。】之存在,政權不公開,政治事業只操於少數人之手。現在的弊害,則因特權階級逐步衰落,社會各方面人平流競進,皆得有參政之機會,而政權一解放,政治事業時有不易督責推動之苦。
<blockquote>
德宗時沈既濟言近代之失“四太”,“入仕之門太多,世胄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此即申說當時政局之此種病象也。
</blockquote>
以上所說,其先並不即是科舉制之弊病,只是科舉制亦在此種政權公開之趨勢下存在。此後科舉制逐步推進,入仕之途,逐步集中到科舉一門之下,則上述種種病痛,亦全由科舉制來保留。
照理論,國家一面公開政權,一面便應實施教育,好使兩者分途並進,此在貞觀初年頗有其意。
<blockquote>
貞觀五年以後,太宗屢幸國學,增創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學,均增生員額。書、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髙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其盛爲近古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