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但一到高宗、武后時,此風凌替。
<blockquote>
舊唐書儒學傳:“高宗嗣位,政教漸衰,薄於儒術,尤重文吏。醇醲日去,華競日張。則天稱制,以權道臨下。不吝官爵,取悅當時。生徒不復以經學爲意,二十年間,學校頓時隳廢。” 新書儒學傳謂其時“諸王、駙馬皆得領祭酒”,其腐敗可想。故劉祥道上疏,謂:“永徽以來,庠序諸生,未聞甄異,獎勵之道未周。”
</blockquote> <blockquote>
而中宗時,韋嗣立上疏,謂:“國家自永淳以來,二十餘載,國學廢散,胄子衰缺。時輕儒學之官,莫存章句之選。貴門後進,競以僥倖升班。寒族常流,復因凌替弛業。”蓋武后“重用刑,輕用官”。【楊嗣復語。】
</blockquote> <blockquote>
韋氏當國,亦“擅擢士大夫”。【楊瑒語。】至太平公主亦常推薦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議,遠近翕然歸向。經此數番搗亂,士風激變,儒業驟衰,而學校之政終於不振。唐太宗嘗問王珪:“近世爲國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對曰:“漢世尚儒術,宰相多用經術士,故風俗淳厚。近世重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唐高宗、武后以後之弊象,王珪已逆知之矣。
</blockquote>
國家既無教育,而空懸一格以爲考試。【此猶專據科舉言。諸色人流,以及世胄門蔭,並以無之。】而考試標準又漸漸趨重於進士科之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