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隋大業置進士科,試策問。唐初亦因之。髙宗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言:“進士惟誦舊策,無實才。”遂詔進士先試雜文兩篇,通文律然後試策。所謂雜文,即詩賦之類。玄宗天寶十一載,詔:“進土帖經既通,乃試文、試賦各一篇,文通乃試策。”可見進士科在永隆以前止有對策;天寶以前有策、有詩賦;天寶以後有帖經、有策、有詩賦。說者謂隋以詩賦取士,未是。惟對策多可抄襲,帖經惟資記誦,別高下、定優劣,以詩賦文律爲最宜。故聰明才思,亦奔湊於此也。
</blockquote>
開元以後,成爲風氣。
<blockquote>
開元以前,未嘗專尚進士枓,故天下名士雜出他途。開元以後始尊崇之,故當時名士中此科者十常七、八。其後則公卿非進土出身不爲美。開元二十五年敕:“進士以聲韻爲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爲功,罕窮旨趣”,是當時未嘗不知其流弊,而無以爲變。
</blockquote>
全國上下尚文之風日盛,尚實之意日衰。
<blockquote>
此亦武后時開之。【史稱:“永淳以來,臺閣髦(máo)彥無不以文章達,“而中書舍人尤爲朝廷盛選,諸官莫比。”相傳武后天授元年,壽春君王盛器兄弟初出閣,同日受冊,有司撰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寮在列,方知闕禮,宰臣相顧失色。中書舍人王勃立召小史五人,各令執筆,口授分寫,同時須臾俱畢。詞理典贍,時人歎服。當時所豔稱之故事率如此。又,自王通至王勃,一家學術之變,即可以覘世尚也。】武后詔張昌宗撰三教珠英,文學士李嶠、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謀等二十六人助成之。閻朝隱爲武后禱疾少室山,沐浴伏身俎盤,爲犧請代。宋之問等至爲易之奉溺器。二張誅,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皆坐竄逐。後之問又諂事太平公主見用。安樂公主權盛,復往諧結。此可見當時朝士風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