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吳玠兄弟在蜀,只以文人領軍事。玠善讀史,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牖皆格言。虞允文采石之捷,劉琦執其手曰:“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一儒生。”宋祖鑑於五代之弊,重用儒臣,一時若有文武分途之觀念,然儒臣報國,不下於武臣。而武臣修養,亦無遜於文臣。中國文化傳統之精義,賴以重光。至文天祥,亦以文人給軍符,其《正氣歌》,尤足以感天地而泣鬼神。國社雖履,而民族精神,則不墜益張。
明代如於謙之對付也先,王守仁之平宸濠,俞大猷、戚繼光之御倭寇,皆文人。而功在邦國,輝赫史乘。戚繼光之《紀效新書》,《練兵紀實》,尤爲談兵者所遵用。下逮晚清,曾國藩平洪楊,亦取法焉。而尤如袁崇煥之經略關外,盧象升之剿僇流寇,可歌可泣,沁人肺腑。而至於史可法揚州殉難,在中國近代史上,堪與岳飛、文天祥,齊稱爲民族精神之三良。而烏有所謂文武之分途乎?惟敗於政事,不敗於疆場,尤更使讀史者感慨悼念於無已。
中國人尤有一名言,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又與上述廊廟重於疆場之意適相反。非深曉於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有關於軍事觀念政治觀念以及人生哲學之大義深旨者不能曉。非其人,亦不當妄援此語以自恣。曾國藩在晚清,亦以文人蔘戎務。其討平洪楊,先定一通盤之作戰計劃。治水師、造戰船,自武漢而九江而安慶,沿江東下,卒克金陵。然皆出於其職分與命令之外。清廷遇急需,每有調遣,國藩無不宛轉逃卸,而終不轉變其逐步推進之大方針,攬大江上下游之權重於一身,而終克有成。若一依君命,則事功成敗,渺不可必。然國藩固非好擅權,好違命。迄其成功,而其身所訓練之湘軍,相率解甲歸田。此下繼剿捻,已早爲籌劃安排了淮軍之新起,以終其大任。以一在外疆吏,而統謀全局,中央命令,置之不顧。論其志慮所存,則一切爲公不爲私。論其部署所定,則一切惟私自專,君命不以厝懷。此之謂文武才德。如國藩,可謂其通文武兼才德而有之矣。此又豈臨陣決勝負之一將之勇之所能望其項背乎!
以上拉雜陳述中國歷史上之名將風範,智、仁、勇三德兼備,軍務政事乃至於人生大道之融通一氣,此之謂明體達用。乃中國文化傳統中之理想人格,大聖大賢之規模,而豈以搏鬥格殺爲能事,以暴虎憑河爲果決之所堪同日並語。故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將才武德,非熟讀歷史上之名將事蹟,則不足知之。而如《孫子兵法》之宏深哲理,苟非具此知識,亦不能真切瞭解。如趙括之徒讀兵書,則僅足供人以嗤笑與鑑戒。
今日國人,率認中國文化重文輕武,又謂中國傳統積弱不振。誠使其然,又烏能有此綿歷數千年,廣土衆民,一舉世無倫之大國家之屹然常在。中國人又曰:“止戈爲武。”此即《孫子兵法》所謂“以不戰屈人之兵也”。此非文德,又烏足以言武事?今日國人,亦率知中國民族愛好和平,然非能止戈屈人,又烏有和平之可期?苟使武人而不通文,文人而不習武,亦惟有愧對吾民族先人而已。一九七七年之十月。
(一九七七年十月《青年戰士報》載)思想者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