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毒的“清流” (第3/5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流者的逆向法則
在古代官場中有所謂的“逆淘汰”法則或精英淘汰法則,就是指在那些有真材實料和道德操守的官員,往往會在現實中遭到冷遇、排擠和打擊、壓制,乃至被最先淘汰出局。而與之伴生的現象是,當官員中的優秀分子被淘汰出局後,那些缺乏才具,能力平庸,境界低下,道德品質較差乃至惡劣的庸人甚至壞人,他們反而因爲善於投機鑽營和趨炎附勢,而成爲官場競爭的勝利者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宋代的蘇轍曾形象地將這一現象稱之爲“君子鬥不過小人”現象。
排列古往今來的官場精英人物,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海瑞。連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都認爲海瑞是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一個古怪就把海大人直接推到了官員的另類人羣中去了。
在明代官場之上也有所謂的“清流”,其組成人員是以東林黨人爲代表的言官。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被朝廷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了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然後邀請了一些名人學士在其間講學,在講學之餘,他們往往會對萬曆年間的時政和權力集團的首腦人物展開點評,他們的言論被稱爲清議。這種緊扣時政的講學活動,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一時之間成爲一種社會風尚,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勢力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這些人以東林書院的東林派爲核心,時人稱之爲東林黨。
這些人既不肯與官場的邪惡勢力水乳交融,也沒有勇氣革故鼎新。當然他們也希望化紙上談兵爲點石成金,但始終找不到一個釋放的出口。在他們眼中看來,個人名氣要比朝廷社稷來得更爲實惠。他們認爲,只有自己先立好身、立好言,纔有資格去爲官家效力。
在野的“清流”少了權力枷鎖的束縛,自然可以做到身心解放。但那些置身於官場中的“清流”,他們的境遇只能用一波三折來形容了。
明朝重臣張居正在對待那些“清流”下屬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論:張居正認爲,天下之賢,天下用之。他從來不用言官,也不喜歡官場上所謂的“清流”人士。
汪伯昆和張居正是同年,同年就是在科舉考試中跟自己同時打進排行榜的人,是在同一年同一科高中的哥們。同年對於官場中人來說是最鐵的關係,就像我們現在的同學,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一般都有幾百個同年。
汪伯昆在湖北當過幾年巡撫,一直是地方行政大員。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就把老同學從地方調到北京當了兵部左侍郎。汪伯昆走馬上任以後,張居正就交給老同學一項任務,讓他巡視整個西北的軍事設施。汪伯昆巡邊的第一站就是薊遼。當時的薊遼總兵是赫赫有名的戚繼光,此人也是張居正的朋黨成員。汪伯昆到了薊遼之後,既不去聽彙報、也不與當地的負責人交流工作事宜,卻跑去和當地的文人學士們在一起吟詩作賦。張居正知道後對老同學十二分地不滿意,原以爲老同學會拿自己交代的事當回事,不了卻被放了鴿子。
汪伯昆返回北京後,給萬曆皇帝寫了一份奏章,彙報他視察邊境軍事的情況,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張居正看了奏章以後,只批了八字:“芝蘭當道,不得不除。”意思就是蘭花芝草,都是好花好草,可偏偏生錯了地方。既然長錯了地方,那就要毫不客氣地剷掉。你汪伯昆既然想當一個優秀的詩人,那就應該到詩歌協會去,兵部是研究軍事的地方,不是文人吟詩作賦的地方。汪伯昆這個“清流”官員就這樣被自己的老同學罷了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