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帝國時代:垮塌的權力三腳架 (第3/6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國本之爭”的時間跨度之長創造了帝國政治鬥爭的一項新紀錄,這場爭論在帝國權力高層足足持續了三十多年。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開始直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即位爲止,這樣一幕政治鬧劇給明代後期的政治生活造成了極深遠的影響。
隨着時間的推移,國本之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朝臣們的思想動機開始變得複雜,“國本之爭”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政治遊戲,逐漸淪爲權力集團黨爭的工具。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正人”中的代表人物,去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在家鄉無錫的東林書院聚衆講學。一些志同道合者如高攀龍、錢一本等人都參與其中,一時聲名大噪。那些“抱道忤時”“退處林野”的士大夫都聞風而至,以至於書院的學舍常常擁擠不堪。
一些有心結黨營私的帝國官員,藉着向萬曆皇帝發難的機會,妄圖實現掣肘皇權、擴張權力的目的。在這場“國本之爭”中,東林黨的崛起徹底改變了帝國的命運走向。
東林黨發端於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從成立之初就打着學術的旗號,行政治活動之實。它並非單純的學術團體,而是一個有政治目的的在野人士俱樂部,其人員構成主要是在野官僚。
東林書院就像是一個權力信號的發射臺,帝國官場的各種複雜關係和政治能量都會在這裏交匯併發散出去,進而形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網絡。隨着影響力的增大,東林書院講學大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有時會多達千人以上。
走進東林書院的不光有在野人士,甚至連一些在職官員也會前來參加講學活動。用東林書院創辦者顧憲成的話說,就是“同志畢集,相與講德倫學,雍容一堂”。官員的不斷參與使得東林書院逐漸成爲朝堂之外的權力集散地。低級別官員加入其中是爲了形成抱團勢力,尋找政治靠山;而高級別官員加入其中,則是爲了形成對抗皇權與其他勢力集團的黨派。
明朝是一個道德至上的時代,而東林黨從建立之初就將自己置於道德的制高點上。其成員標榜文人的道義氣節,以天下君子自居。
在一個道德統治的國度裏,東林黨人把自己視爲道德的化身。可問題是,結黨必然會營私,結黨必然會破壞政治勢力的平衡。無論在任何時代背景下,統治者都不願看到有人結黨。
現在有一個詞叫“圈裏圈外”,裏外是兩個世界。東林書院的存在,將帝國的政治勢力劃爲圈裏圈外。圈裏是東林黨人,他們往往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專門同皇帝和帝國的高級官員作對,自命爲“正人”或者“清流”;而圈外是非東林黨人,他們是遵循官家遊戲規則,迎合皇帝和輔臣的人,被稱爲“邪佞”。東林黨的存在和發展必然會威脅非東林黨人的利益,還有皇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