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宦官橫臥權力之榻的時代 (第1/26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明帝國的最高層是一個由皇帝、內閣和司禮監構成的權力三角。
在封建制度中,“受命於天”的皇帝理應擁有帝國的一切權力。可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很多時候皇帝對權力的掌控只是象徵性的。爲什麼說是象徵性的?因爲皇帝雖然是三角中的一角,可一旦另外兩角抽離出去,帝國的權力框架就會陷入崩塌。
在這權力三角中,內閣大學士替皇帝思考治國之道,並以代皇帝擬旨的方式來分肥帝國權力這塊大蛋糕。最後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手,使內閣的治國理想變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行動。這樣一來,司禮監秉筆就有了自己的權力,他既可以讓內閣的理想化爲泡影,也可以使內閣的理想成爲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行動。
明朝以前的王朝,皇帝和丞相是帝國權力體系的兩個核心。丞相雖然不能完全限制皇權,但起碼可以在皇帝年幼或是其他皇帝無法行使權力的情況下,避免皇帝身邊的近侍利用皇帝的名義過分干預朝政。
明朝的政治體制,使得帝國的權力天平完全偏向內廷,外廷成了花瓶似的擺設。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皇帝懈怠於政務,內廷的宦官就會擅權,而外廷根本就沒有可與之相抗衡的強人能夠站出來。
雖然在萬曆年間,曾經出現過張居正這樣一個強勢內閣,但這種強勢並非來自權力體系本身。主要還是權力系統內部人際關係發揮了作用,即年幼的皇帝對老師的自然依賴和當時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通力合作。
等到張居正死後,帝國再度陷入內廷爲大的怪狀,而外廷再無可與太監們相抗衡的實力。
帝國文官集團再無核心可依,彼此間爭鬥傾軋,陷入黨爭的泥淖難以自拔。文官集團的勢力本來就弱於宦官集團,再加上常年內鬥,力量分散,就更無法與宦官們抗衡。
帝國從朱元璋削奪相權起就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權力要圍繞皇帝轉,儘可能壓低官僚集團的權力值。自明成祖朱棣以後,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而皇帝與朝臣都在行政體系中邊緣化,帝國的命脈也逐漸轉移到宦官的手中。
如果我們把明朝的宦官時代排個順序,王振無疑是第一代宦官之王,劉瑾是第二代,魏忠賢是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