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竹添的門生松崎鶴雄寫過一篇《竹添井井翁軼事》,有如下一節:
先生任朝鮮公使失敗,辭去現職,後爲無任所公使,長時間閉居在家。此事曾有所聞,唯不知其失敗究竟,餘嘗問及先生,先生答曰:“吾實不明,但被袁世凱所敗。”僅此一語,不做任何辯解。餘深感先生態度之坦蕩,以後不復問。
竹添只說“被袁世凱所敗”,其實,失敗的最大原因是他過於貪功。那年,竹添四十四歲,袁世凱只不過二十六歲。
某些史家責難竹添,說他完全沒有考慮在朝鮮的中、日兩國軍隊的兵力差別。竹添之所以不把兵力差別放在眼裏,是因爲他想抓住中法戰爭這一機會,更何況他從來就有“緣江辮髮半偷兒”的蔑視,自然要過低估計清朝兵力。
其後數年,竹添對朝鮮事件的沉默,恐怕與金玉均在日本的厄運有關。金玉均等人那麼信賴日本,而日本竟沒有徹底保護他們。當朝鮮政府要求引渡金玉均時,日本政府爲難萬狀,一會兒把他移到小笠原的父島,一會兒把他移到北海道的札幌。金玉均後來終被刺客誘走,在上海殞命。
袁世凱也絕非一帆風順,他從朝鮮宮廷清除了親日勢力,得意揚揚,但逃不脫清軍內部的人事傾軋。提督吳兆有比袁世凱資深年高,在這次平亂中卻被袁世凱掌握了主導權,他只有聽命而已。他心想:這個黃口小兒……
如果袁世凱爲人謙遜,或許能避免正面衝突。但是,他極不謙遜。年輕氣盛,平素已是傲氣凌人,平亂有功,就更加目中無人了。
叔父袁保齡每次寫信都教導他:“要謙虛、自制。”同時寫信給吳兆有:“袁世凱年幼無知,或惹仁弟不快,請勿介意,善爲照拂……”
被金玉均殺害的親清派人物同袁世凱情深意厚,他覺得應當給遺族以撫卹,便下令從軍餉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