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2>1</h2>
大院君歸國,朝鮮宮廷採取了冷淡的態度。不,在歸國的當日處死了大院君的忠實家臣金春永和李永植,這種態度已超出冷淡,可以說是敵對。然而,民間卻沒有附和宮廷,人們對幽閉異域多年的大院君寄以純樸的同情。如前所述,原來與大院君對立的親日派,甚至在政變後的政府人選中起用了大院君一派的人,就是爲了利用民衆對大院君的愛戴之情。
大院君在仁川登岸,宮廷沒有正式迎接,卻受到民衆的夾道歡迎。據《容庵弟子記》記載:
二十五日抵仁川,韓之紳民絡繹來迎,父老多流涕者。仁(仁川)至漢(漢城)七十里,不絕於道。
仁川是首都漢城的出入門戶。當時朝鮮的主要開放港口有仁川、釜山、元山三處,清廷在三港均設“分署”,類似領事館。因爲清廷對朝鮮總抱有宗主國意識,所以儘可能避開外交用語,在首都漢城的公使館稱作“公署”。
以袁世凱爲首,一行人登陸後,在分署下榻。仁川有日本和英國的領事館,他們分別來清廷分署拜訪。
按照外交禮節,應當回拜,但大院君沒有去,這是出於謹慎。日、英兩國領事祝賀大院君歸國,到訪的是清廷分署,所以需要袁世凱回拜。停泊在仁川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的官員也來拜訪。
“英國軍艦是閔妃特意叫到仁川來的。”心腹們把街頭巷尾的謠傳告訴袁世凱。
“這很可能……”袁世凱點點頭。
釋放閔妃的仇敵,引起了她對清廷的怨恨。她剛剛採取靠近清廷的姿態,同親日派鬥爭,卻捱了當頭一棒,自然對陪同大院君歸來的袁世凱也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