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袁世凱看來,陸路通商不可能有太大的規模,不致損害中國利益。首先是因爲朝鮮的購買力極弱,更何況袁世凱的外交本來就不重視經濟方面,他也沒有專門知識。
甲申年,即1884年,英商的怡和洋行在上海和仁川之間開闢了一條定期航線。如前所述,日、朝間貿易的主要商品是英國製造的棉布,日本從上海輸入,然後再向朝鮮輸出。從上海直接運到仁川,要比經日本轉運有利得多。
然而,有一種更有利的“生意”,爲袁世凱所掌握,所以他不關心別的生意。這個“生意”就是利用水師搞走私。主要是從中國往朝鮮運鴉片,從朝鮮往中國運人蔘,由於不付稅金,簡直是一本萬利。後來袁世凱所用的政治資金,據說就是在朝鮮任上積蓄的。
袁世凱在朝鮮,日本和美國對他的評價很壞,英國比較好。日本憎恨袁世凱,是因爲有“甲申政變”的前隙,而美國憎惡袁世凱,是因爲他對朝鮮政府傲慢無禮。
“朝鮮是自主獨立的國家,不從屬於任何國家。”美國這麼看朝鮮。
與之相反,英國卻主張中國對朝鮮應當更強硬地行使宗主權,因爲它的夙敵俄國對朝鮮的滲透越來越厲害。
“朝鮮是中國的屬國,不能讓俄國在朝鮮爲所欲爲,中國應當更強硬些。”這是英國的態度。
關於朝鮮問題,各國的態度不一致。上述只是個概略。因時因事,各國態度也發生着微妙變化。
那麼,朝鮮政府的情況如何呢?
“完全獨立!”顯然,這是朝鮮的悲壯心願。隨着列強的踏進,中國的宗主權漸趨暗淡,這對於朝鮮來說,當然是值得慶幸的。袁世凱硬要把本來只是名義上的宗主權變成實質性的東西,必然引起朝鮮政府的抵制。靠攏俄國,就是這種抵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