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世凱答應出謀劃策。他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要求賠款的根據是豆谷買賣合同。袁世凱認爲,合同不是雙方當事人各執一份,不能要求不履行合同的賠償。本來防谷令是正當措施,要求賠償之類事情可以不予理睬,但問題已經紛爭至此,就適當地付給一些。日方提出一個過細的數字,袁世凱慫恿外署督辦也提出一個更爲詳盡的數字——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五元五角四分九點三一二厘。
這時督辦換爲趙秉稷。
“豈有此理!”大石正巳要頂回這個數字。
朝鮮方面以冷處理的方式將此事擱置了一個月,然後提出:“那麼,還按照以前我們同梶山公使之間即將達成的那個數額吧,六萬零七百三十四元九角六厘。”
“我是作爲軟弱無能的梶山的後任來到這裏的,那個數字不要再拿給我看。”
大石正巳態度高傲,蔑視朝鮮官員。
同日本大石正巳公使交涉的是外署,即朝鮮外交部。他不願再同外署打交道,希望直接同政府交涉,因爲外署背後有袁世凱,事情難辦。
朝鮮方面拒絕了,外交的職能部門是外署,必須通過它纔行。這樣蠻橫無理,使大石成了不受歡迎的人。不僅朝鮮官民,連外國的使節也紛紛議論,稱他是“那個恫嚇者”。
談判毫無進展,大石公使焦急起來。三十八歲的少壯政治家,面臨一堵厚牆,必須想辦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