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同一輩的兄弟,名字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字。李鴻藻和李鴻章,很容易被看作兄弟,其實,他們之間完全沒有關係。李鴻藻是河北高陽人,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鴻章的弟兄之間,通用的不是“鴻”字而是“章”字。曾任四川、湖廣、兩廣總督的李瀚章是李鴻章的哥哥,而李鶴章是他的弟弟。
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狀元。他的學識被看中,擔任了光緒帝的老師。他與光緒帝有這樣的個人關係,自然就成爲帝黨的核心人物。
帝黨的另一根臺柱李鴻藻是比翁同龢早四年的進士。這一年本來不是會試之年,但開了一場恩科。李鴻藻曾擔任同治帝的老師。
另外,還有一個甲午年(1894年)的狀元——“壬午軍亂”時作爲吳長慶的幕僚去過朝鮮,與袁世凱也有厚誼的張謇。雖然他四十二歲才考中進士,出頭較晚,但成績卓著,很快就當上翰林院編修。他加入翁同龢派,甲午戰爭之前充當帝黨的參謀。
張謇曾去過朝鮮,因此被認爲是朝鮮通,帝黨經常徵求他的意見。在朝鮮問題上,他一貫是強硬派。
皇帝被強硬派所包圍,而且正當年輕氣盛之時,所以一開始就傾向於主戰論。
西太后屬於軟弱派,這並不是因爲她掌握了現實情況,而是想把自己的六十壽誕過得平安些,她贊成李鴻章動員列強出面干涉日本的方針。
不戰而使日本從朝鮮撤兵,是再好不過的。但是,李鴻章這個人偏偏放着最有效力的英國不用,而期待俄國的干涉,豈非天大的失策!
日本的外交方針是依靠英國,如果英國方面加強壓力,那麼,日本或許能改變政策。就連主戰派的急先鋒陸奧外相也反對以英國所承認的宗主權問題爲開戰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