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卿有上、中、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之等,一般並沒有明確的文、武官職分類,平時在朝處理政務,有些被天子或國君指定爲執政,統攬全局;在戰爭時期一般卿受命爲“帥”或“將”(都是指揮的意思)領軍出戰,據《公羊傳》解釋,如果領兵的貴族地位高、而且軍隊規模大,就稱之爲“帥”;如果領兵貴族地位高而軍隊規模不大,就稱之爲“將”。由於上卿經常領兵,因此也尊稱爲“將軍”。臨戰時將、帥會分派大夫爲“尉”、“御”、“右”等戰術指揮職務。
戰國時期原來的舊氏族貴族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以原來的“士”爲主體壯大起來的新貴族全面執掌各國政務。比如秦國實行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建立起新貴族等級制度。這些新貴族並沒有世襲地位,他們的貴族地位來源於他們對於國王的效忠與文治武功,他們的封地只是他們俸祿的補充,他們的爵位稱號也與過去的不同。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和過去的貴族一樣,在朝執政,出朝領兵。
隨着各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新貴族向職業官僚轉化。同時由於戰爭日益頻繁,作戰的規模和地域不斷擴大,作戰時間不斷延長,作戰形式日益複雜,而士兵成分也多樣化,需要有專職的軍官擔任指揮。原來只是臨時戰地指揮員的“尉”逐漸成爲專職的軍官。
到戰國末年,各國都建立職業軍官體系:“尉”爲武官的統稱,指揮一“部”軍隊的爲“部尉”或“校尉”,另外縣有“縣尉”,郡有“郡尉”,爲當地的司令官;以上有“都尉”,可以指揮某一戰區或戰役方向;朝廷設立“國尉”(或尊稱“太尉”),相當於軍隊的總司令,與丞相平級。秦國後來還設立衛戍京城的“中尉”,警衛宮廷的“衛尉”等專職武官官職。
雖然職業軍官系統已經形成,但當時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級別的慣例,“將”主要是指戰地指揮官。
比如商鞅是以“左庶長”的身份主持變法,這是當時秦國的第十級爵位稱號。4年後他因主持變法有功被提升爲“大良造”(第十六級爵位),並領軍圍攻魏國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40年商鞅又被任命爲“將”,領軍進攻魏國。他設下圈套,騙過去的老朋友、魏國的將軍公子卬到陣前來與他敘舊,活捉了公子卬,然後乘機大舉進攻,打了個大勝仗。於是被封爲最高爵位“列侯”,封商於地方15“邑”。
秦國名將白起,在公元前294年爲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獲勝後爵位升至“左更”(第十二級爵位)。第二年又爲“將”,指揮秦軍與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大戰,斬首24萬,還俘虜了聯軍統帥公孫喜,攻取5座城池。於是被任命爲“國尉”。下一年爵位升至“大良造”,再次指揮進攻魏國,攻取大小61座城池。以後連年進攻魏、趙、楚國,迫使楚國遷都。秦國將楚國原都城郢改爲南郡,封白起爲列侯,號“武安君”。長平大戰,白起又被祕密任命爲“上將軍”指揮最後決戰。後來白起因與當時的丞相應侯範睢有矛盾,被免去官職與爵位,降爲“士伍”(平民),最終被迫自殺。
又如趙國名將趙奢因在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役”中戰勝秦軍,被封爲列侯,號“馬服君”;另一個功臣許歷爲國尉,兩人得以與廉頗、藺相如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