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將軍作爲司令官有組織指揮所的權力,可以自行組織“幕府”(因爲設置在軍營帳篷中而得名),任命“司馬”、“長史”等參謀人員。
以後將軍長期設置,成爲一種正式官職。東漢正式明確“大將軍”爲朝廷最高級官員,後來一般只用來封賞執掌朝政的外戚(皇后的親屬)。以下有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中軍、四徵、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等一系列將軍稱號,如果加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是可以建立正式衙門機構的意思)的名號,也與三公平級。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將軍名號最濫的時期。曹魏在大將軍下設“中領軍將軍”來統帥中央軍集羣,又將護軍都尉改爲護軍將軍,來主持武官的選拔委派。以後這兩種級別最高的將軍也逐漸增設。其他有左、右衛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等。實行九品官制後,凡大將軍或開府將軍都列一品,驃騎、車騎、領軍、護軍等將軍爲二品,左、右衛以及前、後、左、右將軍爲三品,校尉爲四品。在將軍府擔任參謀工作的長史、司馬、主簿、參軍等武官爲五、六品。基本軍官則仍然是以“尉”爲名,最低的塞尉爲九品。到了後來將軍越封越多,晉代將軍僅名號就有40種,而將軍名號與所承擔的指揮職務完全無關,甚至習慣上前、後、左、右將軍是授予文官的稱號,比如東晉時王羲之就是“右軍將軍”。而南梁的將軍名號居然多達240種,在區分品級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號將軍,都是用來“褒賞勳庸”,並沒有軍事指揮職權。
這一時期實際擔任戰區或方面軍指揮職務的官職改稱“都督”。起先這是一個全軍總指揮職務,如公元216年曹*曾命令夏侯惇以大將軍身份“督二十六軍”,222年曹真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以後越設越濫,一個州、一個郡大小的軍區也設都督。晉代制度:以“都督諸軍”、“都督中外”爲全軍指揮,“監諸軍”爲臨時指揮,以下戰區都督有“使持節”、“持節”、“假節”3個等級,“使持節”有權殺地方長官以下,“持節”有權殺無官位人,“假節”只能處死違反軍令者。這種制度被以後南北朝各代繼承,除了指揮朝廷直屬軍隊的一些將軍職稱外,只有加了都督銜的將軍纔是真正的武官。北周又另設“行軍總管”作爲方面軍指揮。
隋唐時期朝廷府兵12個衛各設正三品的大將軍。以下各衛設將軍,從三品;長史,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正八品上;以下另有參軍、司階、校尉、旅帥、隊正、副隊等大小軍官。地方各府(隋朝稱“驃騎”、“鷹揚”等府,唐朝稱折衝府)設折衝都尉,按照軍府上、中、下等,由正四品上至正五品下;副手爲果毅都尉,從五品下至從六品下;下設別將,正七品下至從七品下;長史,正七品下至從七品下;兵曹參軍,從八品下至從九品下。下屬有校尉、旅帥、隊正等低級軍官。
這些是平時的武官,戰時以親王擔任總指揮的稱元帥,在戰區內統管文武官員的,稱總管。邊境軍區設置“節度使”,因爲“受命之日,賜之旌節(代表皇帝的信物)”,得以有軍事指揮的專斷權力。下有大使、副使、判官等屬官,指揮駐軍。原來是由文臣擔任的,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逐步改爲由武將專任。安史之亂後內地也普遍設置節度使,成爲一種高級武官的職稱。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正式級別。其級別要看節度使所掛的其他官職,比如早期節度使往往掛有尚書銜,那就是級別最高的官員了。後期的節度使有的掛中央軍12衛大將軍銜,有的掛太尉、或“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的宰相頭銜,級別相當混亂。
出於唐末五代軍閥割據、武夫專政的歷史教訓,宋朝統治者有意實行“以文壓武”的政策,總的來說武官的實際級別大大降低。另外又實行“官”、“職”分離的制度,使得武官的級別與所任軍職並沒有必然聯繫。最高級別的武官仍然是“太尉”,但只有從二品,而且只是個榮譽稱號,無論文武都可以封授。同時保留了前朝的種種將軍、校尉名號,但只是作爲武官的“贈典”,只有榮譽稱號的意義,甚至有的號爲“大將”,實際上只是個沒有品級的官。
武官的級別以“某某使”(北宋後期改爲某某大夫)來表示品級,如傳統的稱號:節度使(從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觀察使(正五品)、以及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均從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創的內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館使(正六品)等等,低級軍官爲“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將高級武官改爲帶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級軍官改爲“某某郎”。但都是虛銜,僅僅表示俸祿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