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6>[ 作者:王彥俊 左峯 | 轉貼自:武侯祠 | 點擊數:269 | 更新時間:2004-11-27 | 文章錄入:眼鏡 ]</h6>
“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法家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法家思想的偉大實踐,成果輝煌,爲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爲後人樹立了光輝典範。本文試圖從他法家思想的形成、後人罩在他身上非法家思想的畫紗和他法家思想的偉大實踐等方面提出討論,求教方家指正。
一、諸葛亮法家思想的形成
諸葛亮法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現擇其重而論。
1、時代特徵。東漢王朝是豪強地主壟斷政權。統治者爲維護本身利益,尊儒反法,大肄兼併土地,極度盤剝農民,促使階級矛盾激化,公元184年“八州併發”黃巾農民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統治基礎,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盪滌了上層建築領域內的污泥濁水,孔孟之道和讖緯神學被風掃殘雲,客觀上爲新一代法家人物茁壯興起提供了適宜氣候和土壤隨黃巾起義失敗,地主階級內部急劇分化,派別鬥爭、路線鬥爭接踵出現,戰爭連鎖爆發。公元189年東方州郡聯兵討伐董卓。而以袁紹、袁術、公孫瓚、陶謙、劉表、劉焉爲代表的豪強地主官僚揹人願望,逆潮流而奉行孔孟之道,憑“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依家兵、部曲,割據一方,“家家欲爲帝王”,連年混戰,使全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黃河流域經濟遭到空前破壞,“百里無煙,城邑空虛,道瑩相望”,“千里無雞嗚,白骨蔽平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以曹操、劉備、孫堅、孫策爲代表的中、小地主階層人物,對農民的專政和豪強地主相一致,曾鎮壓過黃巾起義,但在地主階級內部財產權利再分配上和豪強地主、州郡軍閥的主張與要求根本不同。主張統一,反對分裂,要求重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法治,反對禮治,抑制豪強兼併,打擊州郡軍閥割據;主張“唯纔是舉”,反對“任人爲親”。他們與州郡軍閥分道揚鑣,強烈要求法家統一革新路線,革新東漢腐敗政治,高舉法家戰鬥旗幟,進行着統一中國的戰爭。結束了自西漢元帝以來儒家思想路線佔統治地位的局面。
2、出身特徵。公元181年,諸葛亮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當時崇儒反法的東漢王朝已無力控制局勢。天下動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極其激烈,分裂割據趨勢已基本形成。諸葛亮四歲184之年,黃巾起義,
漢靈帝組織保皇軍鎮壓,屠殺義軍,使繁華的中原大地淪爲殺人屠場。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曾任太山郡丞,不久去世。自188年諸葛亮由其叔父諸葛玄撫養。
家鄉戰亂峯火的恐怖,在諸葛亮幼小心靈中打上了深刻烙印,在其思想上渴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安寧的願望猶爲強烈。公元l94年,諸葛亮十四歲隨叔父流寓豫章。195年諸葛玄丟官後帶諸葛亮依附劉表於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病故,十七歲的諸葛亮與其弟躬耕隴畝於南陽隆中,直至公元207年。顛沛流離、四處奔波避難謀生的少年諸葛亮,又經歷了十年躬耕,面對此情此勢,居危思安,要求祖國統一的法家思想由此而產生是在理中。
3、社會特徵。東漢後期,南陽、襄陽一帶是官僚、豪強的展集地。據載,從襄陽峴山以南至宜城百餘里間,刺使、太守之類官僚有數十家。豪強勢力兼併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銳,參加黃中起義的農民達數萬人。公元190年,袁術唆使孫堅殺荊州刺史王,佔據南陽。3月劉表繼任荊州刺史,得到南郡小廬縣土豪蒯越與襄陽土豪蔡瑁支持,入據襄陽,襄陽成爲荊州地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可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劉表傳》,喜歡空談,不識“庶務”o境內“遊子甚多”,“平居發調”,“人心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