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傳》。“博術儒術”、“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幹數”《劉表傳》。然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勝袁紹後,統一北方的形勢將近;孫權割據江東亦趨穩固。急劇變化的形勢,激盪着荊襄志士仁人。穎川徐元直、後廣元、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他們與諸葛亮“晨夜相從”,讀書吟詩,談古論今,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見解,遊學傲社會調查,運用法家思想,分析現實,研究歷史,尋找實現統一祖國遠大政治報負的良策。他們耳聞目睹了董卓造亂、二袁等堅持儒家路線的敗亡;黃巾農民起義的威力;曹操、孫策、孫權執行法家路線的勝利;由於豪強、州郡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深受飢苦的情景。因此,諸葛亮對當時的現實和人民渴望統一的願望感受極深所以當他身居草廬,志在統一,成爲當時“識時務”的俊傑。因而諸葛亮多年後在《又與羣下教》中說“昔初交崔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徐元直,勤啓‘誨”。在這些人幫助下,特別是他和不滿劉權妁襄陽名士龐德公、司馬德操過往甚密。這樣,便在襄陽形成一支鄙視儒生的集團,他們認爲儒生是“不識時務”的庸才,只有懂得時務的人才是人才。龐德公是這一集團的首領,很器重諸葛亮,稱作“臥龍”稱司馬德操爲“水鏡”、龐統爲“鳳雛”。龐德公之子龐山民娶諸葛亮小姐姐爲妻。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又是沔南名士,其妻“才堪相配他韻賢內助。這些密切的社會關係與他們對社會實踐的調查研究以及他十年的躬耕實踐,無不是諸葛亮法家思想的形成之因。
4、學習特徵。諸葛亮法家思想的形成是和他青少年時代精讀研究法家著作,博採衆長分不開的。諸葛幼年時期,齊魯文化的薰陶,法家人物管仲、樂毅是他們所崇拜的垂範。諸葛亮客居襄陽,隆中十三年,特別是隆中少年的躬耕中,他刻苦學習,閱讀了許多政治、經濟、軍事書籍,精研了歷代政治、經濟和各學派的政治主張及思想觀點,通過分析得出:“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
商長於札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諸葛亮集、論諸子》。他對先秦法家人物特別是管仲、申不害、韓非等人的著作,更是認真鑽研,“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諸葛亮傳》這些法家著作的學習對他的法家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從《諸葛亮傳》載看,他學習不死讀書,而是“觀其大略”,抓住綱領,體會精要。反對抓住經典不放,尋章摘句,竄鑿附會的煩鎖考證而脫離現實的儒學之風。他從所讀著作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教訓,作爲觀察社會現狀和天下形勢的借鑑。他“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樹立了他遠大的理想與政治報負,形成了他的實現國家統一的法家思想。諸葛亮的這一遠大報負從他以後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以《誡外甥書》、《誡子書》、《又誡子書》、《與兄謹言子界書》、《與兄謹言子贍書》中,要求晚輩要有遠大志向和奮鬥目標可以明確看出。如《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商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兒之志,燃揭然所存,側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間,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靈趣,如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兔子下流也”。這段話,可說是諸葛亮青少年時代遠大政治報負的自述。
由於以上四點重要原因,使諸葛亮法家思想逐步形成,因而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時,他能在怪中對策中,爲劉備精闢地分析了客觀形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統一革新法家路線,先取荊州、益州,與曹操鼎立。然後和戒扶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而後再兩路出兵,“北定中原”,以成霸業,重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諸葛亮以自己的法家思想和路線,在中國歷史上譜寫出了光輝的政治、軍事篇章。
二、揭去罩在諸葛亮身上的非法家思想外紗
人民羣衆出於對法家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崇敬,經過長期創作,出現了諸葛亮的藝術形象。然在儒家思想成爲地主階級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所產生的文學戲劇作品是爲其政治服務的,特別是嚴重反法傾向的《三國演義》的出現,給諸葛亮身上蒙罩上了層層非法家思想的外紗,歪曲了諸葛亮本身的思想體系。
1、儒家思想的典範,這些作品把諸葛亮裝扮成‘克已復札‘、‘忠貞報恩‘的忠臣。說蜀漢是‘嚴正統‘,曹魏是‘篡逆‘。劉備是‘聖君仁主‘,曹操是‘亂臣賊子‘。諸葛亮是‘興滅繼絕‘的‘正統‘代表。他死守‘士爲知已者死‘的封建道德信條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天命思想。他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端坐四輪車,手搖羽毛扇,使鬼驅神,予決生死,未過先知,在他身上灌注上了唯心論的先驗論和荒誕不堪的迷信思想。把諸葛亮作爲儒家封建道德典範,特別是臣道的化身狂熱歌頌。然諸葛亮果真終生是爲了‘報知遇之恩‘嗎?是爲了繼劉漢的‘絕世‘而鞠躬盡瘁嗎‘?事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和劉備的結合,固然不排除‘報恩‘因素,但主要是他倆對執行法家路線有一致性。劉各雖有統一天下、建立功業的報負,但他起事時,出身寒微,勢力單薄,將只有關張二人,地無一席,前半生目睹曹操節節勝利、兩袁失敗之因。他本人東碰西撞,走投無路,怎能不考慮選擇什麼路線問題。諸葛亮生於亂世,志在統一。他親眼看到兩袁推行儒家路線而身取滅亡,劉表、劉璋行儒家割據路線.而芨芨可危。他以法家求實的思想出發,對當時形式勢作了具體分析。劉備走投無路,諸葛亮胸卻有胸成竹,所以草廬一席對詔,使劉備頓開茅塞。諸諸葛亮一出隆中,使劉備“如魚得水”,他們先佔荊州、益州,在貫徹執行逐步統一天下的這條法家路線的紐帶下,使他倆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以後事實證明,執行諸葛亮這一正確路線,就便劉備轉危爲安,由小到大,成爲鼎足三分的一國皇帝。所以他倆的結合是爲了推行統一前進的法家路線,重建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非“興滅繼絕”、已復禮”。
2、“神機妙算”的神仙、隱士。說諸葛亮這位隱士、“神仙”能“夜觀天象”,子知“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爲將軍”。草船借箭的前三日就算定有大霧。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等等。事實上這是諸葛亮善於運用法家求實思想,觀察社會現實和自然現實,調查研究,-並對客觀形勢,作具體分析研究總結而得出的結果。絕非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假若諸葛亮只是位“駕小舟旅於江湖之中,或訪僧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庭之內”的“隱士”,不是“商臥”,就是“閒遊”,恐怕連益州在哪裏?曹操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豈能對當時形勢和人物做出如此深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