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3、
“呼風喚雨”的道士竟然讓一位傑出的法·家政治家、軍事家身披道衣、跣足散發,沐浴齋;戒,焚香禱告,興妖作法。“七星壇祭風”,“巧布八陣圈”、“驅六丁六甲掃蕩浮雲”、“五丈原禳星”,凡此等等,其實,赤壁之戰有東南風是自然規律。陸遜不趁劉備大敗而跟蹤取川,是“魏兵襲其後也”,絕非“八陣圖”的亂後嚇退。“死諸葛走生仲達”是諸葛亮平時治軍有方,戰略戰術靈活,使司馬懿一時摸不着底細而不敢長驅直追,並非什麼將星“似墜不墜”所致。
4、“英雄創造歷史”的代表。說什麼“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當諸葛亮登臺後,總演主角,凡事都在他予料之中,他坐上四輪車,搖着羽毛扇,指向哪裏,勝在哪裏,似乎歷史被諸葛亮指揮得團團轉。但歷史證明,如果沒有東漢末年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就不可能摧毀儒術橫行的東漢政權,就不可能開闢出一個推行法家路線的新時期。諸葛亮之所以有成功的軍事政績,是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他法家思想的啓現,是他推行統一中國的法家路線的結果。而“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三、諸葛亮法家思想的偉大實踐
諸葛亮自公元207年登上政治舞臺後,在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中,使其法家思想得到了偉大實踐,極力推行了統一祖國的法家政治路線,其成果輝煌。公元2o8年,他親赴紫桑,說服孫權,孫劉聯兵,以少勝多,赤壁一戰,擊敗曹操。爾後助劉備趁勝“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公元221年使劉備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與曹魏、孫吳鼎足抗衡。劉備死後,他“兩和諸戒,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務農植谷,閉關息民”。“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軍資所出,國民富繞”。“冶戒講武,以侯大舉”。自公元227年始,“獎串三軍,興師北上,五出祁山,八年伐魏。終因主客觀原因所限,未能達到“北定中原”的總目標,
公元234年病發五丈原軍中。“出歸未捷身先死”,但他順應歷史潮流,在其法家思想的實踐上,爲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安寧、社會生產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l、 “內修政理”,以法治蜀。
諸葛亮在治蜀方針上採取了先秦法家“法住而國治”的思想。化爲了革除劉焉父於推行儒家仁政而造成“文法羈糜互相承事,穗政不單,威刑太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答法正書》的混亂狀況,堅持“以法治蜀”的鮮明立場。“刑法峻惠”,嚴加抑制豪強兼併割據勢力。當時法正勸諸葛亮應“緩刑馳禁”。諸葛亮嚴正回答,並明確宣佈:“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思;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爲治主要,於斯面薯”《答法正書》。有人諷刺他吝惜敖罪,他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治理國家要用“以刑德治臣”。因而在北伐中,蔣瑰認爲正在用人,勸請葛亮不宜斬馬謾,諸葛亮在《論斬馬謾》中說:“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此說明諸葛把法治與統一緊密聯繫在一起,要實現統一,必須“以法治蜀”,“內修政理”。因此,他在政治上“刑不擇貴”,組織上“務在舉賢’;輕濟上推行屯田,“務農植”,鹽鐵官營,他從各方面整頓法紀,革新政治,抑制豪強,有效地加強了蜀漢中央集權統治秩序。
2、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諸葛亮在《賞罰》中說:“禁令刑罰,所以成心”,“賞以興功,罰以禁奸”。他認爲法令刑罰是治國的重要工具,可震懾人心,勸善規惡。他說:“經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