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6、明堂陰陽二篇:《月令》、《名堂位》
7、世子法一篇:《文王世子》
8、子法一篇:《內則》
9、樂記一篇:《樂記》
四十九篇不出於一人之手,各篇的作者,學者間頗有異說。《漢書·藝文志》禮類‘《記》百三十一篇‘下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者也。‘認爲是孔門弟子各記所聞而成,但沒有談到各篇的具體作者。《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思作《中庸》‘。《隋書·音樂志》引梁朝學者沈約之說:‘《月令》取《呂氏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孔穎達《禮記正義》則說:‘《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緇衣》是公孫尼子所撰。鄭康成雲:《月令》,呂不韋所修。盧植雲:《王制》,謂漢文時博士所錄。其餘衆篇,皆如此例,但未能盡知所記之人也。‘
但也有學者認爲《禮記》是西漢的作品。如三國魏張揖《上廣雅表》說是‘魯人叔孫通撰置《禮記》‘,徐堅《初學記》說是西漢禮學家後蒼所撰。還有學者認爲,《禮記》的基本材料出於七十子之徒,但經過了漢儒的加工或竄亂,如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雲:‘《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爲此記,後人通儒各有損益。‘趙匡《春秋集傳纂例》說:‘《禮記》諸篇,或孔門之後末流弟子所撰,或是漢初諸儒私議之,以求購金,皆約《春秋》爲之。‘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說,《禮記》‘孔子說,七十二子共撰所聞以爲之記,及秦漢諸儒錄所記以成編,多非孔子之言,凡‘子曰‘者,多假託。‘
近人沈從文先生曾長期從事文物工作,他從周秦兩漢墓葬所反映的制度來判斷《禮記》的年代。他說:‘所發墓葬,其中制度,凡漢代者,以《禮記》證之皆不合;凡春秋、戰國者,以《禮記》證之皆合;足證《禮記》一書必成於戰國,不當屬之漢人也。‘(《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176頁引)有關《禮記》作者和年代的爭論,曠代持久,長期不能定於一說。筆者認爲,《禮記》中屬於‘吉禮‘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的各篇,內容依附於《儀禮》;屬於‘喪服‘和‘祭禮‘的各篇,內容也與《儀禮》的喪祭之禮一貫;因此他們的年代當與《儀禮》不離左右。《曲禮》、《禮器》、《少儀》、《深衣》、《樂記》、《內則》等篇,學者多信爲孔門弟子之作。‘通論‘的各篇的年代一直有爭議。
近年,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一批儒家文獻,其中《緇衣》一篇與今本《禮記·緇衣》基本相同。此外又有《性自命出》一篇,文中‘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等語,與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意思一致,證明沈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的說法大致可信。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一批走私出境的戰國楚竹書,其中不僅有《緇衣》、《性自命出》篇,而且有《禮記》中的《孔子閒居》和《大戴禮記》中的《武王踐阼》篇。兩批楚竹書與大小戴《禮記》的文字相同、類似,或者可以互相印證的地方很多。據此可以推斷,‘通論‘各篇當如班固所說,是‘七十子後學所記者‘,也是先秦的文獻說詳拙作《郭店簡與〈禮記〉的年代》,載《中國哲學》21輯。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0 22:02 回覆此發言
37回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